恋爱登记制:高校角色错位的产物
王乃玲/图 武汉汉口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推行“恋爱登记制”,对该院恋爱学生进行摸底,由老师充当恋爱学生“爱情保镖”,调解情侣争吵,开导分手恋人,防止失恋者做出极端举动……有人认为,“阳光下”的爱情会更负责;有的表示恋爱被“监控”感觉不自在。(3月25日《楚天都市报》) 调解情侣争吵,开导分手恋人,防止失恋者做出极端举动……毋庸置疑,学校的用心是好的。但是良好的用心并不带来良好的结果,这种教育思路、逻辑和角色定位是有错位的。 这是弥漫在我们整个社会之中的“父爱主义”管理思维。“父”是管理者的自我身份定位,而“爱”则是他们的自我道德期许和行动逻辑。通俗地讲,管你是为了你好。“父”与“爱”所引申出的实际作为则是干预。什么地方可能会出问题,父爱之手就会伸出,把它管起来。 当今大学生的确普遍存在缺乏责任感、不够独立、自控能力差、甚至人格不够健全等问题。因而教育者会说,“没办法,不管起来会出问题的”。的确,从基础教育开始,我们就忽略了学生自治自律精神的培养,以至于到了大学,许多人也无法做到自律自治。但是,事情总要有个起点。如果在大学里,学生还是被“抱着走”、“推着走”,连谈恋爱也需要“爱情保镖”保驾护航,那我们的教育岂不彻底陷入“缺乏自治自律—教育管控—更不能自治自律”的恶性循环之中? 事实上,我们整个社会都长期浸淫在父爱主义之中,造成政府与社会角色错位。李克强说,转变政府职能就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高校的职能和自我定位也需要遵循同样的逻辑。简单地说,学校不能将学生的衣食住行、七情六欲一把抓全管起来。这种教育思维培养不出人格健全、自律自治的学生,只会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陷在漩涡之中,不得解脱。 武汉汉口学院“恋爱登记制”,便是吃力不讨好。一方面老师的工作强度大大增加,付出更大的工作成本,而成本过高的事情往往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学生即便能理解,也会生出不自在的情绪反应和干预隐私的质疑。 教育者首先应当相信,大多数学生有能力在恋爱问题上做到自律自治。真有必要,可以以成立专门的学生组织、团体等方式,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主导、学校协助配合的情感预警机制。我们需要厘清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让学生成为自己成长过程的主体。学生个体能办的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是为自律。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交给由学生主导的学生组织来办,是为自治。 文/漆祥毅 |
关键词:恋爱登记制,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