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当梦想照进改革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22 12:5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对“中国梦”的探讨,将“永远是进行时”的改革开放带入了“魅力时间”。当认真审视、谋划作为现实的改革未来与空间时,我们需要更多的信心和智慧。因为有梦想,所以改革没有“完成时”;因为有梦想,所以改革永远是大事,更是难事。要想把改革这件“无限切近”梦想的大事、难事做好,笔者以为有三个关键值得思考:

  第一,改革是“公器”,这划定了“中国梦”的主体。改革不能是“自说自话”,更不能是“自娱自乐”,改革只有属于全体国民,才是“家国”兼顾的民族梦想。所以,要实现“变天下之俗”,就要提高整个改革的公共性:在改革成果上“普济天下”为人民共享;在改革对象上呼应人民期待,激发公众热情;在改革过程中“万马奔腾”,让人民充分地参与改革的进程,尤其是尊重和提炼群众的首创智慧,丰富和保障人民对公共问题的制度化有序参与,在我们热议凝聚改革共识的今天,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毕竟,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体味到共同梦想的可贵,也才会发自内心地“实干兴邦”。

  其二,改革要有“契约精神”,这彰显了“中国梦”的坚韧特质。改革要有“有一说一,说一是一”的公共信心和信用,才能使全社会凝聚力量,苦干务实。“有一说一”就是要明确改革的预期,划定改革的底线,构筑改革的框架,有框架才能有信心,有信心才有鼓舞人心的梦想力量;“说一是一”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践诺,梦想的实现正在于每一个改革承诺踏踏实实、不折不扣地兑现累积。商君变法“立木为信”,富国强兵;罗斯福新政“炉边谈话”,阐释未来,拯救经济。成功的改革就是重新修补公共契约,用信心和信用“润滑”社会结构,使之回归合理和效率。有“契约精神”的改革,可以聚合正能量,防止动力不足;也可以震慑负能量,压缩阻力空间;更能清晰改革边界,防止过于“大刀阔斧”,殃及池鱼。我们现在讨论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回应了社会呼声,也在制定“目标责任书”和“框架合同”,梦想的坚韧就在这有效的“契约”实践里磨炼得更加强大。

  其三,改革要善于“微创新”,这体现了“中国梦”的标准。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多年,许多当初“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策行进到了转型社会的复杂“深水区”,可能或滞后或僵化,甚或变成了新的被改革对象。而这些不适用性最突出、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细枝末节,事情都不大,却分分钟损害着改革的整体效用。比如说我省一直致力改革的商事登记程序繁琐的问题,这其中或管理失位,或责任失范,或福利分配不公,或“懒政”作风作祟。在老百姓的怨声载道里,与造福人民的梦想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改革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系统化“转型升级”,防止“粗枝大叶”、“风卷残云”。善于“微创新”的改革,既能以较小的改革成本,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而且“螺丝壳里作道场”,可以锻炼改革“技术”,从而丰富改革“方法论”。细节之中展现完美,毫末之间彰显创新,这正是改革“升级”的题中之义,也更加接近梦想的标准。所以,今天的改革不应只追寻勇往直前的浪漫激情,更应该有科学求实的精神,尤其是要在诸多细节上改革“曾经的改革”,在公共生活的基本环节上创新“过去的创新”,以更多的耐心细致打磨,实现公共社会的“流程再造”,提升改革的整体质量。

  改革是宏大叙事,梦想可超越时空,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关键一招”,后者则可以引领前者的方向,而二者之间的纽带则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忌空谈、倡实干。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改革者在中国梦想的星空下,以务实为民的态度,将改革开放推向更远。

关键词:改革,梦想,公共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李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