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从“小康县”到贫困县,倒着走?

http://www.hebei.com.cn 2013-02-27 11:0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6年前,在以小康为政绩的年代,山西省大同县申请到了“小康县”称号。16年以后,为了获得更多的资助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大同县又重新“跑”起了贫困县,并最终获得批准。(2月25日《新京报》)

  大同县的情况多少让人有一些疑惑,既然16年前已经是“小康县”,经过16年的发展,即便是没能实现“发达”、“富裕”,至少应该保持小康水平吧?

  16年的发展换来了“返贫”的结果,追问原因,除了小康和贫困前后衡量标准的问题,当地16年来发展快慢的问题等之外,无疑要归于16年前当地的盲目和冲动。事实上,在1996年,大同县地方财政收入3738万元,支出6590万元,严重地收不抵支。然而,为了政绩,时任领导却“打肿脸充胖子”,申请了“小康县”称号。这其间的疑问显然是,到底是领导的政绩重要,还是老百姓的生活与生存重要?一个财政收不抵支的、应该归于贫困的县,何以却成功成为“小康县”?

  不难看出来的是,当时该县的一些领导干部,心中全无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为老百姓谋福祉的公仆之心,他们完全已经被政绩迷了双眼,为了一个“小康县”称号,甚至不惜人为修改相关数据,弄虚作假,欺骗上级,愚弄老百姓。

  更让人纠结的是,16年之后,“小康县”又看上了贫困县的“帽子”,同样也很难说是为了老百姓,而是看上了国家的扶持政策与资金。为了与扶持政策与资金,另也有一些贫困县玩起了“藏富”游戏,完全可以摘掉但却不愿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无论是为了“小康县”称号而“露富”,还是为了带着贫困县“帽子”而“装穷”,其背后无疑都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严重错位,发展观念偷机取巧的表现,是谋求发展行为的倒行逆施。

  如今,大同县在戴了16年的“小康县”帽子之后,复又成为贫困县。但对“小康县”的历史问题,却不能不追究,更不能不反思,不汲取教训。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们可以追求政绩、称号、贫困和小康等“帽子”,但却不能不实事求是,不能无视人民群众的感受,不能心中全无人民利益,不顾党的宗旨,不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尊严,而完全是为了“帽子”而去执政和谋发展!(刘鹏)

 

关键词:小康县,贫困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千龙网
责任编辑:李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