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国企“正名”出书不如“吐钱”
在《国企传奇》出版座谈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国企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还没有搭建起与公众沟通的有效平台,误读国企的事情时有发生,并且存在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丑化、妖魔化国企。《国企传奇》是继《共同理想的基石》之后,国资委组织出版的又一部有关国企的代表作,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得以正确地认识国企、理解国企、支持国企的发展。(1月16日《中国经济时报》) 《人民日报》正在评选公众最讨厌的官话套话,其实“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最应该入选。具体到国企来说,其社会美誉度不高当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然而抱有这一观点的绝不只是“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不能将人们对于国企的种种不满,简单归因于“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丑化、妖魔化”以及“大多数人对国企的不了解”。以出书的方式让人们更加了解国企同时增进沟通理解,当然也是一种途径,但若想仅此就为所谓“被妖魔化”的国企正名,显然远远不够。 就在同一天,有媒体报道说,央企高管高薪“金饭碗”,很多时候被当成安排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官员的肥缺,成了攒养老钱、享享清福的待遇,网友戏称“当不了省长就给你个行长、当不了大部长送你个董事长”。不知这是否也算对国企的“丑化、妖魔化”? 公众对于国企的印象好坏,大多是基于媒体的报道,比如高管高薪,比如行政化、官僚化;但是也有很多基于自身的体验,比如国企暴利程度与民众生活负担成正比,比如国企收入待遇与普通工薪阶层差距甚远,比如国企巨额利润与国民福利几乎毫无关系……诸如此类却是公众不得不管的。不知《国企传奇》是否回答了这个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国企究竟是谁的国企?如果国企仍旧是全民的国企,为何好处全让国企高管和内部人士得了?“全民股东”除了以消费者的身份为国企贡献利润,对国企究竟还有什么权利可以行使? 数据显示,2008年、2009年、2010年国企上缴的红利分别为547.8亿元、873.6亿元、440亿元,而且这些红利绝大部分都用在了国企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重组补助等方面,真正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只有区区10亿元。2008年国家财政给“石化双雄”的补贴分别是503亿元和169.1亿元,远超当年所有国企上缴给国家的全部红利。 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国企红利均通过财政预算体系上交国库,其中很多更是对公有资产的收益进行直接分红,比如美国阿拉斯加州政府利用该州石油资源收入,从1982年起坚持每年给每个公民分红。我们的国企如果也能拿出更多利润来给全民股东分红,而不是内部消化为高管薪酬和员工福利,公众对国企还会有那么大的抱怨吗?要想给国企“正名”,最该做的事情不是出书,而是吐出更多利润来,让“全民股东”都能因此受益。(舒圣祥) |
关键词:国企,正名,出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