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长城时评

专家学者的“出位言论”需三思

http://www.hebei.com.cn 2013-01-17 18:0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据中央气象台资料,中国正在经历28年来最冷的冬天。中国南方多省区低温天气持续,普遍缺乏供暖设施的居民叫苦不迭。南方供暖问题被关注。研究者们称,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南方不宜复制“大而全”的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不然能源供应将面临巨大压力,并且成本高昂。暖通界业内人士、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总裁萧评近年来也在参与南方冬季供暖的顶层路径设计。他说,能耗是南方冬季采暖核心问题,“在南方实行大集中供暖,几乎不大可能”。(1月15日《新京报》)

  今年的冬天特别冷,所以南方供暖的问题特别热。正当大家为南方是否集中供暖仍争论不休时,专家学者不甘寂寞,观点纷呈。无锡市建筑研究院设备总工程师沈和荣说:“对于南方居民而言,已经习惯冬季的湿冷气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导致居民身体的不适应。”沈工程师违背常理的出位言论随即遭到舆论一边倒的批评。现在,暖通界业内人士、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总裁萧评抛出“南方供暖威胁耗能”说,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关于南方该不该集中供暖的争论,公众有争论,意见有分歧,本来很正常。但是,专家学者的意见是政府决策的依据,他们的言论一定要三思,千万不能违背良心,违背常理,信口雌黄。否则触犯众怒也是咎由自取。

  众所周知,我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进口大国,一直以来,能源供需矛盾相当尖锐。不独中国如此,能源问题也是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集中供暖当然需要能耗,但为老百姓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上世纪50年代能源奇缺的背景下,政府都能考虑北方集中供暖,现在少数专家强调能耗问题漠视民生需要,如何体现“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功绩不容抹杀。但是,近年来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少数专家扮演着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学术造假,垃圾论文满天飞。少数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学术观点不仅对社会发展无益,还造成了国家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作为政府的智库,少数专家学者在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的时候,不尊重科学,不顺应民意,而是昧着良心,打着科学的幌子,作出违背科学、违背良心的论证,遗患子孙后代;少数专家学者昧着良心,拿了企业的钞票,充当企业的代言人、辩护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就曾发表“三聚氰胺无毒”的言论。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说:一天吃六个胶囊,一天三次、一次两个,没有吃掉多少铬。希望公众不要恐慌,不要把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说成很大的危害。专家的“出位言论”,理所当然遭到公众炮轰。

  按照常理,专家学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家学者必须具有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专家学者的话应具备起码的科学常识,体现科学精神。如果专家的良心被狗吃了,被企业家的金钱收买了,或者屈服于权力的大棒,专家权威性、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必然全都打了水漂,其结果必然是祸国殃民。(张卫斌)

关键词:南方供暖,最冷冬天,能源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