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区分雾霾背后的排污问题

http://www.hebei.com.cn 2013-01-16 07:4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雾霾天气还在持续,污染源的分析有了一些结论。据报道,多个城市主要污染源来自机动车。以京津冀区域为例,除了作为最大污染源的机动车外,工业、热力发电厂、居民生活排污等也是主要的污染源。

  现在一些反思的声音已经对准了民众生活方式,譬如提倡少开车,推崇绿色生活方式。一些城市的应急举措是,限制机动车。稍有针对性的如北京,开始限制公车出行。这些反思与举措不是没有意义,毕竟可缓一时之急。但是,论长期效果,这些努力很有限。很明显,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面对的不是几百上千家企业,而是多达近两亿的流动污染源,监管力量不足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如果机动车的问题过于放大,将具体生活方式带来的污染视为首要问题,则可能本末倒置,核心问题反倒被掩盖。

  有官员认为,人人都在排污,谁也脱不了干系。这话有它的道理,人人都顺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努力调整着自己的生活节奏,以至于“排污”成为了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在不可避免的贡献废气。在这个意义上,推崇绿色生活方式,不是不想,而是不可为,因为普通人的生活与目前的发展状况捆绑在了一起。即如汽车时代,也许很多人本不想开车,但可能不开车就寸步难行。这是发展带动起来的生活节奏,每个人的生活都“发展”了起来。

  雾霾已经不只是一个污染事件,它体现为环境的整体败坏。污染源全面扩大,不同的污染源相互叠加与累积。但这不是说污染源无须细分,污染的轻重程度可以模糊,责任可以泛化于无形。谁是排污的大头,谁的排污体量最大,哪些区域、企业的排污最严重,也最欠缺治理力度?这些问题必须廓清。

  归根结底,环境保护的方式、力度,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是不匹配的。现在一些发达的省份,求快发展的城市,有多大动力去遏制各个企业、工程、项目的排污?求快发展的进程中,哪个地方又不欢迎汽车时代的到来,拉动产业,疏通资源?高能耗的发展模式,提倡绿色出行,有时成了光鲜漂亮的时髦口号。现在因雾霾而分析污染源,焦点如果锁定于一般民众的生活方式问题,那这与虚弱的环保努力一样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分析污染源,意在厘清责任,确立当前环保治理的首要发力点。一般民众的生活无法成为责任主体,责任主体只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一地政府、企业、工程、项目。机动车可以限行,可以鼓励少开,但首先要让发展的现实能够支撑绿色生活。确立排污的首要责任,才是反思环保、发力治理乃至纠偏发展模式的一个前提工作。分析与确立这样的排污责任,正是要看清当前发展的现实正造成怎样的污染,形成了哪些污染主体。

  雾霾背后的排污问题,需要区分,厘清权重。加强环保,自然要先在最大的排污主体、责任主体上拿出治理手段,根本目的是让发展的现实与环保治理力度匹配。(肖畅)

关键词:雾霾,排污,环保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