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提升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中央电视台的10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开播以后,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既展示了改革的伟大成果,又提升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 回顾近五年的改革历程,都是在经济增长面临动力趋减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启动的,都是由于改革的推进,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奇迹”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每次经济增长发展面临挑战之际,都能够通过改革重拾升势。 近年来,改革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才能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各项改革成果,也使我们对中国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很多改革的红利,不仅每个人都看到,而且能够直接享受到。 比如民生红利,就业、收入与社保持续提升。一项调查显示,在工作年龄段受访者中,60%的人,都表示自己的收入不断增长;53%的就业者,选择了异地就业,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再如开放红利,出境游已成为很多人的平常事。调研结果显示,20%的受访者,于2016年有出境经历,其中出境旅游占80%,出境留学占20%。出境旅游的人数,相较于2015年提升了10%。 过去中国人出国回来,总是说外国的东西怎么好。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很多方面已不比外国差。前不久,我们到东南亚旅游,几个团友,一路上都在大发感慨。“你看他们这个马路,怎么这么窄?”“你看他们的房顶上,怎么还有电视天线?我们那里农村都不用这个了。”还有的问当地导游:“你们这里有网络支付吗?有共享单车吗?”说话中,带着一种自豪的口气。 还有机关干部作风的变化,也是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退休以前,我一直在党政机关工作。很多年来,公车私用都是一个顽症,一直解决不了。为此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公车使用的三个“三分之一”》。其中引用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调查:“目前在一些地方,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不‘公’,日趋严重。公车的不合理消费,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同时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很多的单位,总是添车,却总是不够用。早晨上班以后,车一辆一辆都开出去了,但谁也说不清,哪辆是去开会,哪辆是去访友;哪辆是去下乡,哪辆是去喝酒;哪辆是去扶贫,哪辆是去跳舞;哪辆是去调查,哪辆是去旅游。 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上下,各个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车改。一下子,这个顽疾就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今年7月22日《法制晚报》报道,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已经连续7年只减不增。2016年的“三公”经费支出,比2015年下降10.2%。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比2015年下降16.2%;公务接待费,比2015年降22.7%。 未来的几年,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我们期待转型升级带来共享预期,期待收入稳定增长,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期待加大社会保障与福利力度,缓解并逐步降低养老与育儿成本。 改革才有希望,改革才有未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对改革的所有期待,也都将转化为信心和动力。通过共同的努力,让改革深化,让生活幸福,让中国崛起。(汪金友) |
关键词:改革,中国人,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