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更新

  • 2017/07/31

    长城网

    让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我们将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7月26日晚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4年新年贺词开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讲述了这场关乎13亿人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变革,一幅促进13亿人全面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2017年7月27日新华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更富裕、教育更普惠、看病更方便、出行更便捷、生态更文明……这些“获得感”,不是虚无缥缈形而上的,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衡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改革举措的成效。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棚户区住房改造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80多万户;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出境旅游超过1.2亿人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这组数据,恰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惠民“红包”直达最广泛的人群。

      改革牵动整个社会,连着亿万民心。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这种获得感,充分体现在改革对群众需求的呼应之中。5年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引下,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阶段,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前景可期。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多与少,就是看他们到底得到了多少便利,获得了多大的实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种获得感,充分体现在群众对改革的参与之中,体现在改革的成果共享之中。5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使得各项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更加有效地满足群众诉求,多办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真正将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任何时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都是全面深化改革不变的价值指向,更是检验改革“含金量”的最重要标尺。一切改革的实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必须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必须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多用善用会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办法推进改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尽心办好为民利民实事,让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刘凤敏)

  • 2017/07/31

    长城网

    改革给人民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7月26日晚,央视播出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是整个这部大型政论专题片的收尾篇,以人民的获得感贯穿始终。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讲述了这场关乎13亿人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变革。

      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90多年栉风沐雨,持之以恒,坚定地践行。当中国踏入新的改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并践行“人民立场”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中央的改革意志与人民的改革呼声相互激荡。动真碰硬的决心,激流勇进的魄力,壮士断腕的勇气,统筹兼顾的智慧,唤起亿万人民对改革的期待和信心,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构建起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精神图腾。改革就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被频频放出。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魄力和担当打响全面脱贫的攻坚战;以“政府兜底”保障1800万城镇困难群众的生活;以完善各项社保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在就业、住房、平安中国、教育、医疗、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深化改革,更好造福全国人民;把“共享发展”列入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百姓腰包鼓起来,社会保障网密起来,城乡教育大发展,农村环境靓起来……这一个个“民生梦”的实现,让改革发展成果变成流进千家万户的涓涓细流,成为群众溢在心里的获得感、写在脸上的幸福感。获得感既是检验改革的重要标尺,又是民生改善的试金石。全面深化改革架起了民生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也是支撑起每一个中国人美好生活的四梁八柱。一个个普通中国人、中国家庭的生活变化,共同绘就了国家进步的画卷。可以说,我们做到了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改革之火正炽,发展之路正长。只要以百姓之心为心深化改革,辛勤耕耘,我们一定能追寻到最鲜活、最深刻的获得感。(边建军)

  • 2017/07/28

    长城网

    改革提升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中央电视台的10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开播以后,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既展示了改革的伟大成果,又提升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

      回顾近五年的改革历程,都是在经济增长面临动力趋减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启动的,都是由于改革的推进,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奇迹”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每次经济增长发展面临挑战之际,都能够通过改革重拾升势。

      近年来,改革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才能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各项改革成果,也使我们对中国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很多改革的红利,不仅每个人都看到,而且能够直接享受到。

      比如民生红利,就业、收入与社保持续提升。一项调查显示,在工作年龄段受访者中,60%的人,都表示自己的收入不断增长;53%的就业者,选择了异地就业,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再如开放红利,出境游已成为很多人的平常事。调研结果显示,20%的受访者,于2016年有出境经历,其中出境旅游占80%,出境留学占20%。出境旅游的人数,相较于2015年提升了10%。

      过去中国人出国回来,总是说外国的东西怎么好。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很多方面已不比外国差。前不久,我们到东南亚旅游,几个团友,一路上都在大发感慨。“你看他们这个马路,怎么这么窄?”“你看他们的房顶上,怎么还有电视天线?我们那里农村都不用这个了。”还有的问当地导游:“你们这里有网络支付吗?有共享单车吗?”说话中,带着一种自豪的口气。

      还有机关干部作风的变化,也是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退休以前,我一直在党政机关工作。很多年来,公车私用都是一个顽症,一直解决不了。为此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公车使用的三个“三分之一”》。其中引用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调查:“目前在一些地方,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不‘公’,日趋严重。公车的不合理消费,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同时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很多的单位,总是添车,却总是不够用。早晨上班以后,车一辆一辆都开出去了,但谁也说不清,哪辆是去开会,哪辆是去访友;哪辆是去下乡,哪辆是去喝酒;哪辆是去扶贫,哪辆是去跳舞;哪辆是去调查,哪辆是去旅游。

      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上下,各个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车改。一下子,这个顽疾就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今年7月22日《法制晚报》报道,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已经连续7年只减不增。2016年的“三公”经费支出,比2015年下降10.2%。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比2015年下降16.2%;公务接待费,比2015年降22.7%。

      未来的几年,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我们期待转型升级带来共享预期,期待收入稳定增长,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期待加大社会保障与福利力度,缓解并逐步降低养老与育儿成本。

      改革才有希望,改革才有未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对改革的所有期待,也都将转化为信心和动力。通过共同的努力,让改革深化,让生活幸福,让中国崛起。(汪金友)

  • 2017/07/28

    长城网

    将改革进行到底,每个人都应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一个汇聚全体中华儿女澎湃激情的恢弘梦想,一次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抉择,一段回应时代之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的征程。”近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引发全国各地党员干部高度关注,而在城乡之间,“改革”也已成为人们热议的高频词,有共鸣,有礼赞,更有勃发的动力和激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长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已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粗放发展方式以及世界变局同样也让中国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因而,能否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把改革进行到底,也就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代人的长征。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使一项项议论多年、阻力较大的改革破冰试水,一个个以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被砸开,体现了责任和担当,彰显了格局和胸怀,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在人们心头唤起对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这是国际媒体所生发的感慨;“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制度的再完善,也是利益的再调整,我们既然是改革的受益者,就要做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这是广大民众所表达的心声。全面深化改革重在全面,难在深化,要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识改革、顺应改革、推进改革,立足本职岗位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

      要知改革之迫,守土有责。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珍惜每一份工作,珍惜每一个岗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履职尽责,扎实开展工作,以不计得失、只争朝夕、辛勤奉献、顽强攻关的精神干好自身工作,书写“浪花”般的担当。

      要知改革之策,守土尽责。切实增强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系列改革战略的研读把握、深刻体悟,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工作重点,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遭时为法、随事而制的方式,努力把中央的顶层设计、部署举措和各项要求落实落细落具体,把风险化解在当下,确保改革平稳有序向前推进。

      要知改革之坚,守正出新。切实增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改革工作面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披荆斩棘、过河架桥的开拓精神,艰苦探索、务实管用的智慧举措,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改革气场,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汇聚改革工作合力,创造性地破解难题,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贡献。

      每一场伟大的变革,都需要有“一马当先”的果敢,也需要有“万马奔腾”的气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杂音忘主流。将改革进行到底,注定是一段凝聚无数劳动人民辛勤汗水的腾飞神话,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李吉明)

  • 2017/07/28

    长城网

    用思想性与故事性唱响改革进行曲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深入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和重大突破,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于7月1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20点首播,连播10天,每天一集。央视财经频道、中文国际频道、新闻频道和部分省级卫视次日重播,央视网、“央视新闻”新媒体平台及中央主要媒体所属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和主要商业网站上线播出。

      中国的伟大变革,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通过一个个重要时刻的片段展示,让历史与现在衔接,标注下改革的鲜明足迹;通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璀璨的特殊单元的讲述,奏响了改革的时代最强音。一曲集思想性与故事性为一体的改革进行曲正在神州大地唱响。

      这是一条汇聚坚定决心与高度智慧的改革之路。专题片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站在对历史与人民负责的高度,解答了“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并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身先示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这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改革方法论,这是趟深水与啃硬骨相推进的改革担当。通过这部精品力作的精准讲述,我们坚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定能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好实现中国梦的改革前行路。

      这是一幅烛照历史、把握当下,更面向未来的改革画卷。专题片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部署的总计616项重点改革任务,按照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民生等领域,以整体呈现与重点刻画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改革任务制定背后、推进之中的精彩故事,集中反映了三年多来各领域逐步开展的标志性、支柱性改革,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完毕的喜人态势。这是曾经与现在的历史镌刻,这是传承与突破的发展创新。通过这部精品力作的生动展示,我们坚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定能如期实现,定能成为走向未来的壮美底色。

      这是一股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与进取感的改革强音。专题片充分展现了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群众的难点、痛点为着力点、突破口,在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众多领域全面发力的务实之举;也充分展现人民群众作为改革主角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群众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的奋进情景更是振奋人心。这是“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互动旋律,这是改革成果共创共享的幸福步履。通过这部精品力作的含情叙事,我们坚信,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改革,定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收获幸福、享受美好的护航器。

      改革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更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让我们将激情澎湃的恢弘梦想植入历史长河,将放歌改革进行到底,唱响改革进行曲,开启砥砺前行、开拓奋进的新征程。(苏倩岚)

  • 2017/07/28

    长城网

    擎起改革旗帜,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鲜明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内涵引领,更是复兴之路的魂系所在。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为我们呈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回应时代关切,擎起改革旗帜,指明中华文化前行之路的发展图景。

      传统文化植根于历史语境,原样照搬到现代社会,很可能水土不服。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需要搭建文化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从出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保障,到细化为104个重要改革举措及工作项目;从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到实施《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及《中国成语大会》等一批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生动探索;从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到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制度创新之力擎起了改革旗帜,一幅“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文化图景成为13亿人保持文化自信的根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需要激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价值基因”。在时代浪潮的蝶变中,凡人英雄成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钥匙阿姨”陈秀珍用一把钥匙,打开一扇信任之门,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价值观的形象注解,就是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约数的实践引领。伟大时代,强大的理论与文艺精品成为民族振兴的生动蓝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的文艺工作者,用创作史诗的雄心记录着中国史诗般的实践,与祖国、与人民、与时代同在便是文化改革发展的灵魂基因。当代社会崇德向善的实践与弘扬赋予时代价值新的内涵,将文化改革进一步推向纵深。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需要舒展物质与精神力量的“幸福画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开启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时代。在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拓展阅读空间,成为城市文化新时尚;内蒙古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惠及十余万农牧民;“天津文化惠民卡”创新思路,直接补贴消费者。擎起改革旗帜的顶层设计与举措创新,让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成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现实路径。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广大中华儿女,让我们擎起改革旗帜,撸起袖子加油干,一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苏倩岚)

  • 2017/07/28

    长城网

    延续中华文脉可以有多种姿势

      7月21日,《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四个自信”的提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他鲜明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7月22日央视网)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部浩瀚的文化发展史,从《诗经》到《四库全书》,从京剧到如今的文化娱乐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接续发展之所以从来没有断过,就在于文明的接续传承。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重要的一方面,可见,文化体制的优化革新,对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为重要。

      早在2014年,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时,便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而《实施方案》细化了104个重要改革举措及工作项目,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布置了任务书。而今,走在大江南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效应,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同志的话语言犹在耳。对于当下的人来讲,我们该如何继承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我们该如何延续中华文脉?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将古书制作成电子书籍,可以随时便捷地翻看;有的父母将小孩送到国学讲堂,接受心灵的洗礼;有的幼儿园小朋友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能够流畅地背诵《弟子规》。可见,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在日益彰显。

      在当下,全领域、深层次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用制度创新之力,不断巩固着13亿人的文化自信。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的一份子,继承中华文脉,都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你可以没有高学历,但是不断学习、勇于创造的能力不能失去;你可以避免不了人类的劣根性,但是却不能做一个危害社会的人;你可以对社会的贡献不太大,但是却应该懂得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

      延续中华文脉,你的姿势可以有千百种,但是每一种都应该饱含正能量。(梅子缙)

  • 2017/07/28

    长城网

    将中华文脉传承到底,铸起民族复兴之魂

      “多源一体”的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要保持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内核和精神气质,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然而,中华文化正在遭受着来自各方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吃着薯片、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吃着烤肉,喝着大麦茶看着韩剧……虽然现在的中国电视行业百花齐放,但是不少被观众津津乐道的电视节目却是从国外引进或是套用国外节目模式,缺乏创新,缺少本土化特色,缺少像《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舌尖上的中国》等这样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电视节目。

      面对着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我们需要发展繁荣中华文化,需要文化自信,更需要文化自强。

      发展繁荣中华文化,路在基层,重在创新,点在模式,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合力才能打出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只有通过基层工作才能落在实处,不仅仅要及时保护和修缮当地古建筑,更要对当地的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保护和推广,激活基层文化,点亮群众生活。推广过程中,要重在创新,不断赋予中华文化新内涵。比如,对老街区的修缮和改造不仅要保持其本真性和完整性,还要毫无违和感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不能“一刀切”,即因新城改造拆掉古建筑,又因保护古建筑阻断改造步伐,更不能变成不洋不中的“混搭”风。这就需要抓住“模式”这个发力点,利用科学技术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改造城区,利民惠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传播过程中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再如剪纸、泥塑、漆器工艺等非物质文化更是体现中华文脉的独具匠心,不能丢,更丢不得。只有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扭转文化贸易逆差。

      引进来,是中华文脉美美与共,兼容并蓄的魅力;走出去,是中华文脉知行合一,自信自强的魄力。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融合中,将中华文脉传承到底,才能铸起民族复兴之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苑玲玉)

  • 2017/07/28

    长城网

    从《将改革进行到底》看人民当家作主

      7月19日晚,《将改革进行到底》系列专题片播出了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片中详细阐述了民主协商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来自人民群众,改革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可以说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是否满意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深化改革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更需要基层的探索。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一场由人民为主体而进行的革命,如何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何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如何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最终的目标。“人民”这个字眼也更加坚定了党中央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所谓:“为政者居安思危,有备方能无患。”任何时候,我们都有要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十八大后就致力于通过加紧落实“四个全面”重大战略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基固本,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为整装再发的强大动力,这是党中央怀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敬畏和感激之情所作出的庄严承诺,是需要几代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宏图大业。这样的豪情壮志透露出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满满的关心、关怀和关爱。

      “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就是脱离实际,再小的事也不会办好。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要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就是说群众对哪里不满意就改哪里,群众反映哪些问题我们都要及时调查和处理,是制度的问题就要修改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就要及时补充和完善相关法律条文,深化改革就要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改起,从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环节改起。坚持问题导向是全面深化改革中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真实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公民关心政治、投身改革、参政议政,形成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新局面,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公民主动参政议政警醒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主人。

      民为国之本,本固则国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全面深化改革要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政府首先要摆正位置把权力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几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有关全面二孩、全民参保、农民进城落户、贫困人口脱贫、居民收入翻番、坚持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惠民生的政策,并通过削减和下放多项审批事项让群众“少跑腿”,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初战告捷,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改革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改革是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让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长治久兴,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郝亮)

  • 2017/07/28

    长城网

    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享红利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的向背决定着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因此,我们所做的每一项改革都不能偏离“人民”这个中心。三年前,党中央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定,如今效果如何,人民群众是不是分享了更多发展改革红利,央视正在播出10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回答了这个“历史之问”。

      近代中国,经历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后,奋发图强,从独立走向富强,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让世人瞩目。这种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和国家从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出发,号准了“穷则思变”的脉,放手让人民群众发家致富,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把人民摆在中心位置。

      “好吃的肉都吃完”了之后,改革该如何进行下去?是继续在“浅水区”徘徊,还是向前继续前行,到改革的“深水区”大展身手,成了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选择。我们党选择了前行,选择了“啃骨头”,涉“深水”,选择全面深化改革,核心是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红利,破解发展道路中积累的结构性、区域性和制度性矛盾,赶走那些拦在中华民族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啃骨头需要一副好牙口,涉深水同样需要练就好水性。总之,要想改革成功,自身的改革是重中之重,是一切改革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党中央做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定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气魄,斩断一切利益羁绊,从顶层设计开始,把改革推向高潮。

      有了顶层设计的保障,一些民生领域的改革迎刃而解,精准扶贫、生态保护、结构调整等一大批惠民生、利长远的好政策如春之甘露,普降民间。亿万人民群众不再为生老病死瞻前顾后,不再为创业艰难徘徊不前……,发展改革的红利真正惠及到每一个中国人。

      这是党对“改革”这个“历史之问”做出的圆满回答,是用实际行动兑现“为人民服务”的承诺,真正做到了不忘“一切为了群众”的初心,继续砥砺前行。

      改革之路,如开弓之箭,没有回头路。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闯出深水区,到达幸福的彼岸。让我们继续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毫不动摇的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让人民群众分享到更多红利!(侯宝中)

  • 2017/07/28

    长城网

    《将改革进行到底》抒写公平正义新篇章

      7月20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集聚焦司法体制改革,讲述了司法责任制改革如何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如何为老百姓更好地守护公正,司法便民利民改革如何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用影像资料再现了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的司法体制改革脉胳,展现了改革者的思考、探索,展现了人民群众身边的司法改革故事。

      全面深化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是空前的,这也就意味着各个领域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全局。司法公正是人心所向,法律向来是正义的化身,一套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司法体系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必备工具,是广大公民维护公平正义、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然而要做到司法公正绝非易事。

      随着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司法体制改革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项新法规从立法到出台都广泛吸纳了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了慎之又慎。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让人民群众认可,压减部门机构、精减办案人员、缩减财政开支,审判责任分离、案件难易分流、精简办案程序,各项改革任务进行的有条不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司法体制改革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从制度出台到逐步落实,凝聚了改革者的心血和汗水。最高院副院长李少平说:这一轮的司法改革,其深度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央统一部署了四项重大改革任务,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这四项改革任务每一项又分为若干个小项,有关司法改革的提案和具体实施方案就多达几万页。迈入深水区的司法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项改革不仅会打破原有的工作秩序,让权力进行重新洗牌,还会打破许多人的饭碗,剥夺许多人的既得利益。在这些难啃的硬骨头面前,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并没有畏难止步,而是以公平正义为准绳,不断探索新方法、找寻新经验,把司法改革步步向前推进。

      人民群众是司法改革的受益者,人民群众也是司法改革的参与者,司法体制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法律最根本的作用在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公正,国家立法的目的也基于此,司法体制改革也要以人民为主体,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努力捍卫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的公平,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深化改革要站在人民的高度上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人民群众是否认可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深化司法体制改革,首先要以人为本,把维护每个公民的权力和利益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并保障全体公民和各类社会成员的权利,要让法律正义尽可能充分转化为社会正义。

      法之所向,民之所盼。法治社会建设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事关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公平正义是每个公民的信仰。司法改革正经历“工匠”的精雕细琢。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法治社会建设新征程的同时,也在抒写着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新篇章。(郝亮)

  • 2017/07/28

    长城网

    改革要坚守以人民利益为本的初心

      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于7月17日起,每晚8点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连播10天,每天一集。

      人民是改革的初心。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着坚持人民立场的改革方法论,系统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概括总结,也勾勒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前景,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激荡着亿万国人的内心。从“为什么改”到“为谁改”,可以清晰地看到,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革的核心使命,是改革的始终坚持的方向和目标。

      人民是改革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改革不是少数人的事,是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需要凝聚十三亿人的力量,将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角落,以锐意进取的改革破除旧机制,激发新动能,提振全民族全社会的精气神。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最后一公里”,要触及到每个人的利益,要体现在各个行业各个细节的革故鼎新上,要体现在全社会焕发蓬勃生机上,要植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和灵魂,形成全民族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为改革不断汇聚磅礴力量。

      改革贵在不忘初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艰苦卓绝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必然会触及各种既得利益;必然要求改革者要善于决断、勇于拍板、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砥砺奋进;必然要求改革者能科学分析研判形势,精准预判风险点,及时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补足改革机制制度短板,持续增强改革内生动力。改革引领中国巨轮驶向伟大复兴的光明方向,但如果掌握不好方向盘,不能避开滔天巨浪和暗礁,不能始终朝着最初的目标,不能坚守航行的初心,则可能会迷失,会遭遇巨大的挫折。唯有不忘初心,科学研判和处理改革中各种问题和风险,才能始终朝着正确方向,不断靠近改革的目标。

      改革要坚守以人民利益为本的初心。习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初心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动力,不管改革过程中会面临何种困境何种严峻的形势,都要始终坚守以人民利益为本的初心,始终保持稳中求进的战略定力,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维护和持续增加人民利益为改革的基本前提和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密切党和群众关系,从群众中汲取力量,党的工作的法宝,也是改革的科学方法论。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唯有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的改革初心,才能将改革进行到底。(伍果)

  • 2017/07/28

    长城网

    把公平正义雕刻在人民心田

      7月20日晚播出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聚焦司法体制改革,讲述了司法责任制改革如何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如何为老百姓更好地守护公正,司法便民利民改革如何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引起各地干部群众强烈共鸣。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机关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努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司法机关以改革为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着力构建起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司法机制,让越来越多的人共享阳光司法的温暖。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向往、幸福的尺度。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只有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公平正义的阳光才能照进人民的心田,法治中国的图景才能触手可及。能有效维护公平正义,维护人们正当权益的司法制度、司法实践和司法环境,不但给人民群众以法律保护,而且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希望。相反,不公正的司法将使人们失去对法律的期待和信任,失去对法律权威的信仰和敬畏。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司法改革三年来,“两高”工作报告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赞成率不断攀升,2017年同时获得了91.83%的赞成率,双双创下了历史新高。这折射着民意的表决器,给出的是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感受。

      司法的灵魂和生命源于公正,司法的权威和力量来自公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些司法案件中,钱与法的交易,权与法的寻租,使个别司法裁判异化为正义污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追风踏浪,如今已经船到江心。从出台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到对法官、检察官“员额制”进行试点改革,再到完善司法责任制,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部署稳步实施,用改革的方法推进法治、以法治的方式深化改革呈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在当下的中国,司法改革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司法机关实际情况积极实践,推动制度创新,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好步调一致和因地制宜的关系,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党的执政根基,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让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旗帜鲜明坚持司法改革正确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把公平正义雕刻在人民群众心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边建军)

  • 2017/07/28

    长城网

    《将改革进行到底》何以“走红”?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于7月1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将遇良才效率快,改政移风反腐败,革新图强小康迈,进贤用能降人才,行进一带一路来,到处发展跨时代,底气十足中国爱!”“刻画了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改革发展思想所展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光芒,生动讲述了中国经济在深刻的结构之变中正如何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将改革进行到底》再次吹响了改革的冲锋号,重点指明了工作的大方向,也知道了近期工作的总目标。”网友的段子、专家的解读、同事的感想,充分说明了这部专题片的影响力之大、影响度之强、影响面之广。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片沸腾爱国情。《将改革进行到底》,仅仅刚播出一集就受到“追捧”和点赞,其走红原因值得深思。当然,充分的准备、精良的制作、浩大的宣传、成熟的技术等等这些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突出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将改革进行到底,既是必要更是必须。30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专题片中,一幅幅宏伟的画面,一项项瞩目的成就,一句句有力的话语,一个个强劲的措施,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锐意改革进取的坚决之心,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崛起强大的自信之心,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刚毅之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心连着心,大步朝前。

      现实问题是导向,改革开放是路径,增进福祉是根本。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需要中国力量和中国行动,需要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改革不能盲目、不能冒进、不能隔靴搔痒、不能扬汤止沸,每一步,都需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每一步,都需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事实证明,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成功的、科学的、有效的,这也恰恰说明,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走红,凝聚的是群众的期待和支持,昭示的是改革的必要和裨益。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改革,是发展的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将开放进行下去,梦想必然实现,伟业必定达成。(李志朋)

  • 2017/07/28

    长城网

    人民民主是改革“最强音”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开篇便说道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写的《历史的终结》文中的话:自由民主制已经成为“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历史将终结在这里。面对这样的论断,中国的执政者时刻的警醒着,用不断地深化改革发出强力的回音:“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

      当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落地生根的时候,中国人民便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沿着中国特色的道路,实施着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对13亿多人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共产党怎样带领这样一个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跨过一个个难关,应对重重挑战,在浩瀚大海中劈浪前行,这对我们自身是一种考验,更是给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笑话的人的有力回击。

      坚持党的领导是跨越难关的信心。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到中国梦的引领,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满满的自信。再坚固的堡垒,也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因此,只有把党治理好、建设好,才能推动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面对贪污腐败,党“打虎拍蝇”绝不手软;面对庸懒散慢,党坚持“四风”绝不留情;面对作风不严,党落实“八项规定”绝不含糊,这些都是党通过自身净化,给予我们跨越难关的坚强自信。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跨越难关的力量。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手机移动端的普及,老百姓参与民主、法治、维权、政治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越来越高,这就给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了解民情民意的渠道更多元;要求我们解决实际困难的效率更高效;要求代表履职的积极性更高涨。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来自于人民,最终的目的也是一切为了人民,只有我们与人民的心在一起,劲儿在一起,我们才会有力量去克服一道道难关。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跨越难关的关键。全面深化改革起于顶层设计,达于广袤乡野,改革不止于经济,在乡村同样也需要探索新路径。专题片中,广东的下围村因财务管理混乱,成为了落后村、上访村、问题村,通过议事制度改革,为下围村的发展带来了效率。因为改革,下围村由“乱”到“治”实现了华丽转身。法国巴尔扎克说过:“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对权力的自我改革,简化审批流程需要对审批权限的改革。跨越难关的关键在改革,实现复兴的关键也在改革。实行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描绘一幅民主与法治的画卷,才能让我们在中国这艘巨轮上驶向幸福生活的彼岸。(陈瑞阳)

  • 2017/07/28

    长城网

    让人民群众在改革浪潮中“唱主角”

      中国,此时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造就这一奇迹的经济发展方式,却遇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投资、出口的拉动力越来越小,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越来越高,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紧。(7月18日新华网)

      习近平总书记说: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远,必须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激发经济潜力,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民的生活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中国社会由封闭、贫穷、落后到开放、富强、文明,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不断提高,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离不开我们不断探索的新路径,更离不开人民群众。

      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深化改革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群众是推进改革发展伟大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为推进改革发展伟大事业提供了最强大的人力资源,中国的实际归根到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中国共产党一直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我们能真切感受到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而这些发展成就的话语权掌握在群众手中。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否是检验改革开放成效的重要标准。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也是社会发展主体中最广大、最基础的个体性主体,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度是改革开放向前不断推进的根本保障。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实践发展的主要力量。社会主义道路是走“依靠人民群众路线”,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我们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正在改出国家创新力的根基,正在改出更鲜活的经济新动能,不竭动力,正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我们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郭怡汝)

  • 2017/07/28

    长城网

    《将改革进行到底》扬起时代崛起风帆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近日,中宣部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连续播出迎接党的十九大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再次引领我们坚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信念,鼓舞深化改革和扶贫攻坚的斗志,号召我们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

      我们的时代呼唤改革,我们的民族呼唤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奏响了一曲“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时代最强音。听着一位位全面深化改革决策亲历者的生动讲述,我们看到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巨大阻力,更看到了我们的领导者面对这种阻力毫不畏惧的决心以及在应对改革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时的智慧与魄力。

      邓小平曾说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改革开放之所以走向全面深化,这是一个时代性特征,既是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反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兴旺的反映,体现了历史和今天现实中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推陈出新势在必行,改革任重道远。“遇万难需放胆,破困局要智慧”,有了“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的运筹,有了深厚的民意基础,有了既定的改革措施,有了矢志不渝的决心,以及“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改革终会乘风破浪抵达彼岸。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新的革命长征路上,只要我们坚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担当,扎根基层,勇于“革命”,真抓实干,我们就一定能向党、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赵洋)

  • 2017/07/21

    长城网

    “将改革进行到底”彰显改革者的决心和勇气

      7月17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开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毫无疑问,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时,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招”。时间是奋进者最大的变量。曾经对中国提出336项深改任务的持怀疑态度者,如今惊讶地看到:三年来,中国全面深改的大格局日益清晰,“四梁八柱”正拔地而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改革全面发力;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完成布局。今日中国,已站在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历史新起点上。

      责任在肩,唯有真抓实干,方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回望刚刚过去的2016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倾力推动改革,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从国企国资、财税金融、科技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改革方案不断推出,到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气中奋力前行。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程”上,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来闯关夺隘。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改革是一场接力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这几年,我们在“为什么改”问题上改革理念认识更加深刻,在“往哪儿改”问题上改革目标更加明确,在“为谁改”问题上改革指向更加鲜明,在“怎么改”问题上改革方法更加科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无论是清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是全方位优化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理念、治理效率,都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把改革进行到底。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节点,党的十九大也将于今年召开,桩桩件件都要求我们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在筑梦中国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

      改革既要如大气磅礴的建筑师设计总体框架,也要如精益求精的一流工匠淬火镂金。“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要提高改革方案的穿透力和扎实度,不搞空对空、踩虚脚、放哑炮,要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抓好改革主体责任、督办协调,把好改革进度关、质量关,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真正促使改革出成效、发展增活力、人民得福祉,真正营造出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势头,真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克难奋进中实现国家转型发展质的跨越。(刘重隆)

  • 2017/07/21

    长城网

    牢记使命 勇挑重坦 奏响改革最强音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深入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和重大突破,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于7月1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20点首播,连播10天,每天一集。央视财经频道、中文国际频道、新闻频道和部分省级卫视次日重播,央视网、“央视新闻”新媒体平台及中央主要媒体所属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和主要商业网站上线播出。

      从1978年邓小平掀起改革开放的大幕至今,已经是第40个年头。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颇为艰辛又令人称奇的道路。同样是改革,在我国不同的时期,“改革”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30多年前,我国在世界上远远落后,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的发展步伐,使我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0多年后,肉已经吃光,到了啃硬骨头的时期,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化阶段。

      长期以来,伴随改革出现的还有诸多矛盾和问题。思想和体制的矛盾、政策和社会现状的矛盾,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刻伴随着改革之路。然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是改革中的支流,世间难有完美之事,更何况是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政策。只要这条路最终通往的是国家的进步和强大,我们就要继续坚持。矛盾再大、困难再多,也要披荆斩棘,坚持改革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走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信心。走好全面深化改革路上的每一步,都需要精心布局、运筹帷幄,需要谋定后动、蹄疾步稳,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明确周密的整体谋划,需要完备健全的制度保障,需要全党同志的不懈努力。

      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户籍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全面二孩、精准扶贫,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人民群众受益颇深。面对未来,改革依旧是进行时。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每个人牢记使命、勇挑重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努力,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张莹)

  • 2017/07/21

    长城网

    时代之问,“改革”作答

      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备受关注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时代之问》就开门见山地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7月18日人民网)

      时代之问,问的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问的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问的是我们这代人为梦想中国而进行全面改革的动力之源。“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实践,它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号角,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动机。中国的改革无论局部还是整体,无论综合国力还是人民生活,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创作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美画卷。

      时代之问,是中国的历史之问。秦国时期,就有商鞅为了强国而选择变法;宋朝,更是有王安石为了国家的强盛而选择改革;清末,更是有戊戌六君子为了变法而抛头颅洒热血。犹记谭嗣同为变法而牺牲时所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自那个时代起,中国为了改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如今,我们这代人处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时代中,更是要坚持不懈的进行改革,做好我们这代人的时代答卷,走好我们这代人的改革之路。

      时代之问,是中国的人民之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对人民的责任,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纵观历史,每一次的改革、变法之后,都是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而每一个王朝的更迭,其根本原因都是现行的制度已经不能解决人民的矛盾。因此,改革是人民之问,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断改变规则、完善制度的根本方法。

      时代之问,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国富民之问。落后必将挨打,强国必会富民,1992年的南方视察,邓小平为中国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时隔20年,习近平总书记又赴深圳、珠海、佛山、广州,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让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在的经济特区,让中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相信,雄安新区更会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为中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全部潜力。

      时代之问,是中国历朝历代从不曾放弃的强国之梦;是中国人民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更是中国改革开放接受时代考验的不屈斗志。将改革进行到底,就是让中华儿女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引领时代的中国,谱写最壮美的篇章。(陈瑞阳)

  • 2017/07/20

    长城网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7月18日晚,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常态”这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主题贯穿全集,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破解结构之困,探索发展动能,引发全国观众收看热潮。

      中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造就这一奇迹的经济发展方式,却遇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投资、出口的拉动力越来越小,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越来越高,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只有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奋力突破结构之困,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常青基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回答了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作了精辟概括: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是我们党在新常态下提高经济工作水平的智慧结晶,也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只有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才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为“干什么”勾勒了路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长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要解决我国经济深层次问题,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怎么干”提供了思想方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大环境,经济在保持长期向好势头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各种风险隐患交汇的挑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问题依然存在,到了经济爬坡过坎、改革攻坚闯关的紧要关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变化,只有贯彻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稳”与“进”的关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以稳强基、以进向好,扎实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光芒,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只要我们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就一定能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边建军)

  • 2017/07/20

    长城网

    引领经济“新常态”让人民幸福成为“常态”

      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滚滚向前、洪流不息,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不断改革——用改革激发活力,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与发展中受益。今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2017年7月18日新华网)

      这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开篇之语。如果说第一集《时代之问》激发了我们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让我们开始自问,那么第二集就已经开始犀利地列出那些改革中存在的难题,一步一步的展示党和国家如何开启了一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形态发展的结构之变,让我们进行思考。其中最抓眼球的应是“新常态”一词。在我看来,在改革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终的目的便是为了让人民幸福成为“常态”。这些,专题片里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速度、结构、动力,六个字,三个关键词,勾勒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判断。2016年,化解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压减粗钢产能超过6500万吨;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进一步拓展到农业、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等多个领域。在这段新征程上,物价连续四年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以下,百姓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每年1300多万人找到新的工作。

      改革发展下的经济新常态,让我们开始冷静下来思考。有专家称,经济应该求好,而不是应该求快。经济发展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好看的报表和漂亮的数字。在新常态下,我们恰恰可以预见到一种适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未来的良好状态。多样化消费代替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使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在低端就可以得到体现,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为凸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新方式,让人民群众可以呼吸干净空气,喝干净的水……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虽然从短期来看,引领“新常态”,中国的改革需要攻坚克难,会有一些困难,一些突如其来的阵痛甚至会让一些人产生质疑,但是从长远来看,其“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前景十分光明”。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引领经济“新常态”让人民幸福成为“常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领导者应有的担当,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正向着未来延续,将改革进行到底已经唱响最豪迈的“战歌”!(杨丽娟)

  • 2017/07/20

    长城网

    把握结构之变,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为全面总结和展示改革的进展与成就,中央组织拍摄了10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昨晚播出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7月19日人民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和困境,《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片以此为契入点,围绕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实现路径,以及中国经济实际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党中央经济工作思路的调整和转换过程,生动地讲述了中国经济在深刻的结构之变中正如何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鲜明地刻画了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改革发展思想所体现的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战略定力。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要从纷繁芜杂的经济现象中,深刻洞悉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充分把握住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形态发展的结构之变。如今,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用“新常态”来定义当下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而要深刻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以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深层次着力点,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住结构之变的关键、核心所在。

      改革的过程注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环环相扣的,同时也是刮骨疗伤、伤筋动骨的。很多时候需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的深入推进,必然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然而,片中也讲到:“改革的内在哲学,就是‘变与不变’。”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针不变,能变的,则是服务于经济改革和结构之变的体制机制。明确了变与不变的界限与原则,才能做到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不变应万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明了出路和方向。全国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团结一心,带头争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努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积极释放创新人才的潜力,不断深化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真正发挥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只要我们保持改革的定力和韧劲,使得改革的每一项工作都能真正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就一定能够把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早日抵达复兴的彼岸。(朱丽)

  • 2017/07/19

    长城网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时代之问的有力回答

      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第一集《时代之问》是整部专题片的开篇,也是总论,体现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决策亲历者的生动讲述。(7月17日新华网)

      沐浴着30多年来的改革春风,中国迅速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然而,中国的迅速成长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生长痛”: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等等,放眼世界,全球金融危机尚未消散,当今世界面临百年不遇的大变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不仅要破解国内难题,更要迎接世界挑战。面对这些,中国怎么办,是历史之问,是人民之问,也是时代之问,将改革进行到底,则是回应时代之问的有力回答。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强国之路的历史抉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国际贸易、军事实力等不断增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核心大国之一,在世界的影响也日渐明显。中国由弱到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习近平在履新后的第一次深圳调研时说,党中央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循前人伟业的历史接力。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要富民强国就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深改领导小组成立为标志,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弘巨幕,此时,已壮丽开启!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比喻,生动诠释了全面深化改革其“深化”二字的含义。也就是改革越入纵深,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来医,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所以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既继前人伟业,又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锲而不舍地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伟大的历史抉择,是坚持不懈的历史接力,需要攻坚克难的信心,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精心布局、运筹帷幄,蹄疾步稳,踏石留印。

      “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奔波调研的足迹,生动地镌刻于中华大地的山水之间,体察世情民意、触问基层所需。人们透过这一幕幕,读解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改革、带领国家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与奋斗情怀。

      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历史的抉择,是人民的期待,更是时代的召唤!(吕改成)

  • 2017/07/19

    长城网

    时代之问,“改”字当先

      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于17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第一集《时代之问》是整部专题片的开篇,也是总论,不仅有大量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改革、部署改革、亲力亲为推动改革的珍贵画面,还有全面深化改革决策亲历者的生动讲述。(7月17日中青在线)

      《时代之问》系统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要领域改革框架,概括总结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特征,生动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改革进程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笔者认为,如果用一个字来对《时代之问》作答,那就是“改”字当先。

      为何改?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在“发展起来”之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多发等问题也大量积聚,成为发展路上的“硬骨头”,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风险。面对这一局面以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回应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期待,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以笔者看,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为何还提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因。

      改什么?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看,其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因此,这场改革不仅是对改革的深化,而且是一次“全面”的深化改革。就是要改革政治体制弊端;改革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生产效率提高的体制机制;改革影响民生改善、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运行制度。简而言之,就是要改革那些与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机制,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为谁改?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等是近年来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问题,而改革恰恰是从这些问题着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正是对为谁改而最有力的回答。

      怎么改?全面深化改革如何才能改得准、行得稳?这正是这场改革的关键。既是全面的改革,但重点突出,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牵引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在15个改革任务中有6个是经济改革,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如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上,抓住问题症结,把“改”的重点放在“推动经济转型”、“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通过改革让经济体制完善起来,释放出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近年来,司法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户籍改革、国企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取得的成功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继续推进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怎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勇气和魄力,更需要能力和智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正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重要遵循。

      改成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纵观近年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推进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民生事业改革,为城乡二元化格局破题。等等这些已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方向。当然在改革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并不是改革带来的,而是改革不彻底、不到位所致。现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越往后难啃的“硬骨头”越多,因此,越发在这个时候,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越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时代之问》是开篇,字字句句是改革。在其对近年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展示中,让人既看到成绩的来之不易,又增强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力量,进一步坚定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邓尤福)

  • 2017/07/19

    长城网

    《时代之问》勾勒出改革“四梁八柱”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之时,中央组织拍摄了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该片从7月1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并在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

      第一集《时代之问》一开篇就振奋人心。“中国,将如何走向未来?中国,怎么办?”它不仅问出了历史之问,人民之问,更问出了时代之问。本集系统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要领域改革框架。

      2013年11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同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会议召开,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没有自上而下的推动,改革是很难继续推进的,这一举措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中国共产党总是在直面问题中不断前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头3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3年,今年要力争把主体框架搭建起来。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这个阶段性目标达到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2016年初,习近平这样说道。而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信心满满地说,“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对外开放布局进一步完善。这一重要判断,自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日渐为人们所熟悉。“四梁八柱”,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建筑结构,靠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四梁、八柱代表了建筑的主要结构。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四梁八柱”是形象的比喻,强调我们的改革要有一个基本的主体的框架。从时间上看,主体框架的搭建工作,恰如习近平所要求的那样如期完成。

      放眼今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正实现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变;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建设制度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自信走向未来。

      当最后在“我爱你中国”的背景音乐中,重温我国近年来在社会、科技、体育等领域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就时,一种感动和自豪油然而生,因为我们脚下的土地叫中国。(郭瑶)

  • 2017/07/18

    长城网

    以改革之举回答时代之问

      7月17日晚8点整,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开播,这是媒体第一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性、全景式报道。在这个略显闷热的工作日之夜,很多人安静地守在电视机前,跟随镜头一起体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和重大突破。

      第一集《时代之问》是整部专题片的开篇,气势磅礴的论述、高屋建瓴的视角、鞭辟入里的分析,让观众在近50分钟的时间内,迅速宏观把握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决策过程,深入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改革理念的形成轨迹。“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这些问题迅速引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深入思考和强烈共鸣。

      改革是发展的深层动力。专题片一开始就从问题切入,“粗放的发展方式,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要破解这些最尖锐、最迫切的问题,要推动各项事业继续发展前行,要解决好中国怎么办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和路径就是改革,唯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回答好“中国如何走向未来”的时代之问。

      改革从来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改革甚至会伴随着阵痛,可是面对一些积重难返的顽疾,不改革就意味着停滞不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长征。于是我们欣慰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把中国的改革带入了一个崭新境界。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亲自主持召开了36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共审议通过了重点改革文件340多个,300多项改革举措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不仅仅是一组鲜亮的数字,更包含着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更蕴藏着改革的方法和智慧,更彰显着改革的魄力和胸怀。各项改革举措落准、落细、落实的背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涉险滩、趟深水、啃硬骨的艰苦跋涉,是对“拦路虎”的大刀阔斧,是对“硬骨头”的庖丁解牛,是对不当利益的壮士断腕。全面深化改革,改出来的是新气象、新发展和新出路。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人民有所呼,改革就有所应,这使得人民积极参与到改革进程中,当很多家庭有了二孩,当户籍制度改革落地,当“以药养医”正在走入历史,当教育公平正在阔步走来……人民收获的是满满的获得感,是改革带来的巨大利好。人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人民的满意度越来越高,这就是时代之问的最好答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面临着千重山万重水,改革还永远在路上,但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因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坚信,中国一定能够走好改革之路,一定能够以改革之举答好时代之问!(高永维)

  • 2017/07/17

    CCTV

    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7月17日起在央视播出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深入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和重大突破,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将于7月1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20点首播,连播10天,每天一集。央视财经频道、中文国际频道、新闻频道和部分省级卫视次日重播,央视网、“央视新闻”新媒体平台及中央主要媒体所属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和主要商业网站上线播出。

      该片突出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

      该片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高度智慧和辉煌成就;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反映了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央部署、顶层设计、基层实践。

      该片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展示了各领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关键突破,展示了各地方各部门推进改革落地、见效的积极作为,展示了改革背后的故事和攻坚克难的历程,展示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新、奋斗,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全景报道。全片共十集,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集中反映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的过程,并分别关注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实践,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又讲述了生动的改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