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将中华文脉传承到底,铸起民族复兴之魂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苑玲玉 2017-07-28 14:50:4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多源一体”的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要保持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内核和精神气质,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然而,中华文化正在遭受着来自各方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吃着薯片、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吃着烤肉,喝着大麦茶看着韩剧……虽然现在的中国电视行业百花齐放,但是不少被观众津津乐道的电视节目却是从国外引进或是套用国外节目模式,缺乏创新,缺少本土化特色,缺少像《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舌尖上的中国》等这样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电视节目。

  面对着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我们需要发展繁荣中华文化,需要文化自信,更需要文化自强。

  发展繁荣中华文化,路在基层,重在创新,点在模式,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合力才能打出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只有通过基层工作才能落在实处,不仅仅要及时保护和修缮当地古建筑,更要对当地的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保护和推广,激活基层文化,点亮群众生活。推广过程中,要重在创新,不断赋予中华文化新内涵。比如,对老街区的修缮和改造不仅要保持其本真性和完整性,还要毫无违和感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不能“一刀切”,即因新城改造拆掉古建筑,又因保护古建筑阻断改造步伐,更不能变成不洋不中的“混搭”风。这就需要抓住“模式”这个发力点,利用科学技术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改造城区,利民惠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传播过程中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再如剪纸、泥塑、漆器工艺等非物质文化更是体现中华文脉的独具匠心,不能丢,更丢不得。只有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扭转文化贸易逆差。

  引进来,是中华文脉美美与共,兼容并蓄的魅力;走出去,是中华文脉知行合一,自信自强的魄力。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融合中,将中华文脉传承到底,才能铸起民族复兴之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苑玲玉)

关键词:中华文脉,传承,民族复兴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