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篇】以深化改革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雁大群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此后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去年又通过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方法。 两年来,中央充分发挥纵览全局、协调各方、创新机制的作用,京津冀三地按照中央要求,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作用,改革、创新、融合、协作成为发展新主题,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路更通畅了,机遇增多了,协同发展也给更多普通百姓带来了实惠和便利。 当然,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京津冀三地积累了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诸如北京天津的大城市病、京津周边河北部分区域的贫困问题,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努力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各种障碍。 一是积极突破制约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从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中有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生态建设、构建区域性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规划,两年来,中央和三地政府就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制定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但是就目前看,这些机制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群众最为关注的环境污染治理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京津冀区域内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清除。 二是积极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诸如养老、就医、教育、就业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壁垒。这些差距和壁垒不解决,北京向河北疏解的人口就还有可能回流,京津对河北的“虹吸效应”就不可能破解,京津两地的“大城市病”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缓解。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加快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劳务协作会商机制,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统筹三省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 三是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与京津相比,河北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法治观念和服务能力上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保证非首都功能在河北落地生根,各级基层政府还要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河北省各地正在大力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活动,这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根本出路还在于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公开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同时,积极发挥人大、政协、媒体的监督,使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通过广泛的社会监督得到有效约束。 |
关键词:深化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三五 |
相关新闻
• | 协同发展千万别让法律让路 |
• | 让文化引领未来 |
• | 开放激活京津冀协同发展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