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专题库>>专题新闻

之四:谁住进城里,谁留在农村

来源:长城网 作者:汪金友 2016-02-09 08:27:5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汪金友

  村里人说,现在农村的姑娘谈恋爱,大多要提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楼,二是要有车。楼是城里的楼,车是小汽车。如果男方家没楼没车,你就别想结婚。

  我问一个叔叔,现在村里有多少人家到城里买房?他大概算了一下说,约计有30多户,估计会越来越多。其中有的到县城买房,也有的到市里买房。叔叔的儿子,会木工手艺。这几年一直在城里搞装修,有了一定的积蓄,也在县城买了楼。他说,大多数到城里买房者,都有贷款。因为一般的农民家庭,根本一下子拿不出30多万。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预测,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按照这个规划,平均每年约有160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但哪些农民会成为进城的“先遣军”?按年龄,应该是先青年,再中年,再老年。按条件,应该是先能力,再财力,再全力。率先进城的,可能是这样几种人。

  一种是学历高的农民。说他们是农民,他们没有种过一天地。说他们不是农民,他们又是农村户口。准确地说,他们是农民的子女,也是农民中不安于现状的一代。他们知道,要想进入城市,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考取城里的一所好大学。然后读本读研读博,再然后考一个好工作,获一份高收入,风光而又体面地留在城里,并成为这个城市的精英。

  一种是挣钱多的农民。以前,家里穷的叮当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胆子大,头脑活,抓住一个机会,突然就发了。第一批在村里办厂,第一批在村里买车。腰杆粗了,见识多了,觉得村里的水坑太小,希望到大江大河里扑腾。于是,他们成为第一批进城创业和买房的人。但他们大多不会走的太远,只是把目标选在距家较近的城镇,进可攻,退可守。

  一种是在城里站住脚的农民。他们很早就进城打工,通过多年的努力,有了一番事业或一技之长。或者成为企业的骨干,或者成为独立的老板,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地在城市生活。他们的子女,也不愿意再回到村里。因此在政策允许的时候,他们就会拿出多年的积蓄,买房落户,成为城市的新市民。

  一种是跟着儿女进城的的农民。儿女进城了,结婚了,生了小孩了,作为父母,责无旁贷,要看孙子。于是,有一大批五六十岁的老妇老夫,拎着大包小包,上车下车,来到城里。不是旅游,不是购物,更不是养老,而是要完成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且一来就是七八年,从婴儿到上学。无形中,这些纯粹的农民,也变成了城市的暂住或常住人口。

  几乎所有的农民,都知道市里比村里收入多、福利多、信息多、机会多。但真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过的农民才知道,“城市居,大不易”。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市民的身份,没有自己的住房,就会一天到晚,都生活在紧张和压力之中。所以那些在城里工作的农民工,希望留住家里那份土地,以做自己的保障和退路。

  从2014年发布的国家城镇化规划,到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再到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到了鼓励农民进城。让“农民工进城买房”,也将成为2016年的热点。预计到2020年,将有1亿左右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落户。这预示着,“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农民进城是个大趋势,也是城乡融合的过程。现代社会的远景,就是多数人住在城里,少数人住在农村。城乡一体,互补互促,多姿多彩,幸福繁荣。

关键词:农民,进城,城镇化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