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热点推荐

“地铁对骂”是恶意炒作,戳中了社会痛点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1-13 08:34:4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1月9日,多家媒体转发了一段“北京男子地铁与人互骂:是不是卖早点的?别来北京!”的视频。因其中“北京人”夹带着类似“你是不是来卖早点”的语句,被不少网友指责“地域歧视”。媒体调查发现,视频系炒作,炒架的两人身份均为演员。

  摆拍“地铁对骂”挑战公序良俗

  是一种恶意炒作

  事实上,摆拍“地铁对骂”,用造假的方式消费北京人,无论是个人的“策划”,还是企业的“创意”,都是一种恶意炒作行为。乍一看,摆拍“地铁对骂”,是为了抵制不文明的“京骂”行为,揭露部分北京人,态度差、没素质、存在地域歧视,这貌似一次善意的炒作。

  然而,制造虚假的“地铁对骂”事件,本身就与当今诚信社会格格不入,轻则违背了信息真实原则,重则损害了公共道德。因此,当善意的炒作,影响了众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时,这个“善”实际上就成了一种“恶”。换言之,善意的炒作,也要坚守道德底线,以不正义的手段去追求正义,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鼓励和推崇。

  戳中社会痛点

  对这样的“地铁炒作”,舆论都给予了强烈谴责。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话,“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是跑出来吓唬人就不对了”。道德污点存在隐私处,不会有人知道;在秘密场合偶尔露峥嵘,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可是到公共空间秀底线,这就“不对了”。但是,谴责能从根本上杜绝“地铁炒作”吗?

  任何炒作都有利益动机,地铁炒作也不例外。有的“不怕有多丑,就怕不出名”,通过炒作骗取点击,实现“注意力经济”;有的基于“君子可欺之以方”,通过炒作来骗取同情,直接获取利益。在“北京男子地铁与人互骂”视频中,两个演员正是为了“暴得大名”,博取上位。

  可能有人问,君子“难罔以非其道”,这种炒作能达到目的吗?还是拿事实说话吧。近日,一段“地铁凤爪女”的视频同样风靡网络。就在舆论正气淋漓时,有消息称,当事人出现在了某公司年会上,而且因为这起事件身价大涨。“地铁凤爪女”视频甫现之际,有很多人怀疑是精心策划。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当事人因为出丑从而出名,因为出名从而得利,这样的价值变现链条,极大地挑战了公序良俗,无形中抵消了舆论正义。相对于“地铁炒作”的出现,一些人通过炒作得利,显然更值得我们关心。

  “臭豆腐式网红”应警惕

  在北京地铁对骂之前,上海就出现过“鸡爪女”事件。一位乱吐鸡骨头、满嘴脏话的女人在成为“网红”后,竟然被某公司请去参加年会。这说明一些人无耻的自我炒作常常可以蒙蔽网民的眼睛,也迎合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应警惕这种“臭豆腐式网红”的泛滥,让这种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行为,受到法律、道德的双重制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家洪道德等专家认为,这种丑化社会的视频在网上,往往难辨真伪、却可以迅速传播。对于类似的炒作行为,大多数人会明辨是非、予以指责,但却在人们心中留下“社会风气不好”的印象,造成了恶劣影响。

  有专家提出,在公共场合煽动市民对立情绪,并拍摄视频有目的性地发布于网络进行传播,扰乱了公共秩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该行为是否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值得思考并加以管理。

  无底线炒作倒逼立法

  数年前,我们信奉“有图有真相”,数年后,我们发现“有视频都未必有真相”。碎片化传播的快意,等不及真相质朴的脚步。新媒体病毒式传播速度,很容易让各自炒作趁势搅起漫天浑水。此事对媒介传播的警醒,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法治社会,靠道德诘责,叫不停无底线、无下限的网络炒作。比如“凤爪女”,有拒不道歉的自由,但没有在媒体公器上砌词狡辩的权利;至于“越叫嚣越高价”的市场行为,也许真值得制度设计醍醐灌顶。既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那么,对于类似“表演地域歧视”的炒作病,该不该祭出法律的罚单呢?如果不能从源头上厘清权责关系,仅仅要求网友不传谣、不信谣,似有本末倒置之虞。

  “表演地域歧视”是病,是病就得治。诸如此类日益创新的无底线、无下限的网络炒作行为,泛泛而谈的谴责与反思,并不是根治的良药。时与事,都在倒逼我们的立法跟进,只有用法的严惩,才能杜绝“地域歧视”类无底线的网络炒作。

  (据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

关键词:地铁对骂,炒作,立法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