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狂欢中有多少新经济内涵
第7个“双11”购物节以空前的繁荣拒绝了“七年之痒”。零点的钟声一敲响,2015天猫全球狂欢节1分12秒就成交了10亿元,不到13分钟,成交过百亿元——去年达到这一成交额用时38分钟。17小时28分后,交易额越过719亿元,超过201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单日零售额。在苏宁、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以及线下许多实体店面,交易额也在不断刷新。尽管最终数据尚不得知,但今年的“双11”在交易量、无线交易额、跨国商家和品牌参与度等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纪录已确定无疑。 无疑,这些数据显示了“双11”购物者强大的消费能力。鉴于中国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双11”的繁荣还勾勒出了中国消费内需的强劲。这也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互印证。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6.2%,成为统计数据中的最大亮点。 网络购物的脉冲式增长,表明社会的商业体系正在深刻演变。电子商务正在取代传统商务,成为主要的消费端口。这种商业形态的变革,不仅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驱动力,还拨快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的时间表,为中国制造拓展了一片新的蓝海。基于显著的商业利益,这种变革还将带动一系列“互联网士”的变革,改变物流、支付手段、网络基础到制造业产业的形态重塑。这一切都是中国经济应该适应并主动打造的新常态。 不过,尽管“双11”再次表现出了电子商务对创造消费和重塑商业生态的强大能力,但在强化消费者主权方面却依旧乏善可陈,新商业形态与旧交易方式的杂合所投下的阴影,如同其商业成绩一样耀眼。“双11”开战前,不同商家就已结成联盟,制造话题,相互攻讦;“双11”购物狂欢缺少创新,低价销售仍是唯一手段;即使降价,消费者也需辨别真伪:媒体跟踪的125款商品表明真正降价的不足6成;而商品的真伪更是多年痼疾,每年“双11”后,消费者投诉量就会急剧上升。 严苛一点讲,“双11”的新,只是新在交易平台和交易方式,而在内里,仍然到处可见旧经济的痕迹。不同电子商家联盟仍然习惯并热衷于零和式竞争而不是良性竞争,习惯并热衷于真假难辨的低价销售而缺少创新服务,习惯并热衷于做大规模而不注重耕作细分市场,这让“双11”如同在话题、娱乐、价格等符号共同堆积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拟的狂欢情境,并在这个情境中对消费者的口袋进行一次性榨取。 “双11”靓丽的商业业绩,并没有如实反映出新经济的真实内涵。如果全行业库存消化到一定程度,如果消费者适应了新交易方式,创造“双11”奇迹的基础就将消失。因此,看到繁荣之后的冷寂,比沉迷于当下的繁荣更有价值。避免“双11”最终被自己束缚,强化消费者主权,不陷入恶性竞争,不以实体财富转移到电子平台为傲,努力融合新旧经济才是正途。如此,新经济才能创造出真正奇迹。(徐立凡) |
关键词:双11,消费,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