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不只关乎“死不起”的问题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赵艳生 2015-04-09 08:52:0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渤海潮评论频道清明特辑《微谈·祭扫》之七

  近日,民政部一零一所等机构发布《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说“北京市区公墓消费过高,大部分居民难以承受”。虽然北京市民政局澄清北京不存在“死不起”、“葬不起”的现象,但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高达42837元,这也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特别是殡葬事业,难道是以居民的承受力为标准?要知道即使居民能承受,也不该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吧?!

  入土为安是国人的习俗,但要永久占据那一片土,这是在压缩子孙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若殡葬不改革,早晚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出门见坟”,甚至是房前屋后坟墓遍丘。相信这是谁也不愿见到的。

  现在农村,殡葬依然流行实木棺椁,一个棺材要用至少两方的木材。即使是公职人员为了领取丧葬费,必须火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在传统习俗下,火化并不等于火葬,很多人还是把骨灰放进棺材里安葬。这让土葬不仅多了一道火化的程序,还要多花一个骨灰盒的钱,这比单纯的土葬对资源的浪费更甚。

  而且,很多地方有“随份子”的习俗。白事“随份子”原因无从考证,应该是在社会生产力极低的时候,“随份子”有集大家之力,帮助主家把老人下葬的意图,这如同存钱中的“零存整取”。然而现在,丧事“份子钱”也变了味,不管有没有交情,只要认识,很多人在老人逝世后,都会开出“白色罚款单”。笔者认识的人少,一年白事的“份子钱”也要用去近一个月的工资。交往广者,甚至一年只是白事“份子钱”就要花去小半年的工资。

  不仅是“份子钱”,白事只要人家给了信儿,一般都必须到场,这比红事更甚。“红色罚款单”可以礼到人不到,但是白事,无特殊事情,必须礼到人也到,这是一种传统的礼节。

  对于主家来说,即使老人下葬后,还有“头七”、“五七”、“忌日”等,特别是在很多地方,按照习俗,每年除夕要“燎星”,春节要祭祖,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也要上坟烧纸钱。一到这些时节,全国各地是“狼烟四起”。

  当前的殡葬习俗问题多多。所以,笔者认为,殡葬改革不只关乎居民的承受力,而关乎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关乎移民风、易民俗。

  如何才能有效有序推进殡葬改革呢?前几年周口的经验,虽然不能说失败,但也不算十分成功。笔者认为要想殡葬改革稳步推进,必须先改变人们的观念,特别是党员干部应该做殡葬改革的“推手”、“铺路石”,而不能做殡葬改革的“旁观者”、“绊脚石”。人生在世,都应该树立百年之后,犹如《再别康桥》那般,挥一挥衣袖,不带走子孙后代的一片云彩。(文/赵艳生)

关键词:殡葬改革,祭祖,民俗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