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死不起”的论断迟迟不休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殡葬绿皮书》。绿皮书中提到,北京市区居民中等殡葬消费的公墓消费占整个殡葬消费的87.5%,公墓消费较高,目前,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达到42837元,而市区居民达80000元。 诚然,“死不起”之说早已有之,《殡葬绿皮书》也并非首次问世。但是最新的报告数据再次把“死不起”论断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广大网友热议。正如网友吐槽“生前买不起房,死后买不起墓”。公墓的价格逐渐攀升,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难道真会落到“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境遇? 一般来说,“殡葬”中“殡”的环节——遗体运送、处理、火化等流程走完只需2000多元。但“葬”的环节的花费占了大头,尤其是一些所谓位置好的经营性墓地,在供需矛盾推动之下,价格走高。网上流传的“死不起”等说法,主要针对的就是这部分高价墓地,这与普通民众的实际支付能力形成了矛盾,而且稀缺的土地资源也让一些地方宣称“死人与活人争地”似乎有了现实根据。 笔者认为公众高喊“死不起”,一方面是因为“厚养薄葬”的观念并非真正深入人心,相反,“厚葬”却被多数人认同。很多人都担心不准备一个好的墓地,会被认为不孝顺。熟不知,“孝敬”来源于对亡者身前的关心照顾,到底孝不孝顺,亲朋早已看在眼里。如果在亡者生前不懂得孝敬,那么单靠死后一座冰冷的“水泥屋”也于事无补。另一方面,虽然墓地和殡葬机构在全国大多是事业编制单位,其提供的服务应该属于社会公共福利服务的性质,但其定价却有着不透明、随意、盲目跟风的市场属性。那怎样才能保证人民生存最后一公里“尊严”呢? 改变殡葬费节节攀升的局面,倡导“厚养薄葬”的绿色殡葬观是关键。首先,应做到“生前没有遗憾”,既要确保物质充足又要确保精神富足,这样当不幸病逝的时候,就可以做到问心无愧,不用再“花大钱买心安”。其次,普通市民也应该也认识到,单纯的“丧”费并不高,可以说“死不起”等说法并不客观,如果能放心下身段,拒绝排场,按照“丰俭由人”的原则,选择适合自身经济条件的方式,那么“死不起”就成了伪问题,“打肿脸充胖子”的虚荣现象也就不会存在。 转变殡葬费居高不下的局面,加强“看得见的手”指挥是重点。政府部门不应该眼睛里只盯着赚墓地租金的钱,从而放任墓地成为一种“价高者得之”的竞标商品。相反,应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指挥棒作用。第一,加大殡葬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资源,从而促使殡葬业能够破除垄断,公平竞争。第二,建立健全殡葬业服务体系,理顺殡葬管理机制,让公开、公平、透明取代“政事合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运行模式;第三,完善殡葬法规体系,严厉打击“投机倒把者”未经合法登记从事殡仪服务和销售丧葬用品,哄抬物价,干扰殡仪服务市场的恶劣行为。 只有政府部门敢于出力整顿,群众自身敢于转变观念,我们最后的尊严才能被守护,“死不起”的论断才会终结。(杨萃) |
关键词:死不起,殡葬,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