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臆想出“良民证”这个稻草人去狂殴
看到下面这个标题,你很容易立刻血脉贲张充满愤怒,并且忍不住去痛骂,《江苏睢宁给个人信用评级被指发放“良民证”》 ——竟然给老百姓发放“良民证”!众所周知,臭名昭著的“良民证”,是当年日本侵华时汪伪政府对中国老百姓进行身份管理所推行的身份证明,听日本人话的就叫良民。中国人对这种见证着侵略史的“良民证”深恶痛绝,地方政府竟然也发“良民证”,脑残到极致了吧。 且慢愤怒和批判,不要被媒体耸人听闻的标题党牵着鼻子走。细看一下新闻和分析下相关背景资料就会明白,根本与“良民证”毫无关系,而是媒体设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稻草人。江苏睢宁率先在全国进行建设信用体系的试点,对大众进行信用评级,依据一些信用信息进行评级打分,打造征信系统。比如,大到违法乱纪,小到拖欠信用卡水电费,都会被扣分,而见义勇为则会加分,涵盖了公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报道,这套体系实施之后,居民诚信意识明显提高,社会风气也有很大好转,有12家建筑企业因诚信问题被驱逐出本地市场。媒体贴的标签真是翻云覆雨,如果称这个规定为引导公众做“诚信公民”,那是褒义词,是大好事;可如果换个词说成“良民证”,则是臭名昭著人人喊打了。慎用标签和话语,避免歪曲和误导,体现着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只看标题不读内容的浅阅读时代,媒体报道时尤其需要慎用标签。媒体使用“良民证”这个说法也许只是类比,看了完整的报道会有理性的判断。但很多网友看到这个刺激性的标题立马就火冒三丈了,顺着这个标签所预设的愤怒情绪去对这个想像出的风车进行“战斗”,对着这个稻草人去群殴,根本没有耐心去看政府到底做了什么工作。官民舆论场上的对抗,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而都源于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标签战”,媒体给某个政府行为贴上一个人人喊打的标签,然后就只有质疑、攻击和群殴,而没有互信和沟通了。 征信系统与“良民证”有着本质的不同。“良民证”是为了以身份的管理对百姓进行分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听话的顺从的就发良民证,否则就是要受到打压和驱逐的刁民、劣民。而征信系统虽然也对百姓的信用等级进行分级,但这种分级并不是管人,不是以“良民”的标签让老百姓“听政府的话”,而是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信用评价。 比如,据新华网报道,睢宁居民赵华告诉记者一个故事:“上次想买一个门面房,有人告诉我可以申请查一下对方的诚信度。一查发现卖方上一年只是C级,和家人商量后放弃了购买,后来听说那个门面房交易果然起了纠纷。”政府提供的征信系统,只是一种参考,并没有强制性。如果银行贷款时看到信用等级差的客户,仍然贷款了,这是银行自己的事。就像学生在一所大学读书,学校会给出一个成绩单,供用人单位在聘用求职者时参考,根本无关“良民证”。 当然,地方政府在建设征信系统时,也应该充分听取民意,不能因为“初衷是为建立信用系统”,就可以随意将某种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这个系统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是“围堵冲击党政机关、企业、工地、缠访、闹访”要被扣分,而招商引资会被加分,让公众觉得其中掺杂了过多政府私利。四年前这个系统引发争议后,当地政府听取民意作了调整,剔除了一些信息。媒体、公众和官方应该在良性互动中让这个先行探索的系统更完善,而不是贴上“良民证”的污名标签而一棒子打死。这种树个稻草人然后对其狂殴的标签化报道,只会让地方政府感觉吃力不讨好、做事反挨骂,吓得他们只敢墨守陈规而不敢改革创新。(曹林) |
关键词:良民证,信用评级,睢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