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是否能“包治百病”?
2014年起,大、中学生每年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将取消选测项目,同时长跑成为必测项目。根据测试结果,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定结果将“不合格”。(5月24日《新京报》) 长跑成为新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点关注词汇。对于大、中学生来说,长跑成为必测项目似乎有点水到渠成的味道。虽然有着多种版本的大学生长跑猝死的新闻案例,同时也有着女子和男子各种校园长跑项目被取消的坐实之事,然而民间对于学生们体质“在哪跌倒,在哪爬起”的说法则是逆风飞翔。而这次长跑成必测,似乎就有顺应民意的意味。 诚然,跑步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最基本套路,理应成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必修课,然而这种结果也只是看上去很美,因为我们忽略掉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学生们面临着长跑考验时,他们是否能够轻松愉快呢? 这就有种一刀切的感觉,之前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存在着选测项目,譬如台阶测试,相比于长跑的唯一性,老版本似乎更具有张力。因为在学生眼中,他们未必会懂规则制定者的良苦用心,但却可以有着些许的运动自主选择权。而现在,在这些年轻人看来,长跑则成了具有蝴蝶效应的重大考验。因为由此衍生出来的体质测试成绩很有可能成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而这几乎没有其他备选性。 在这有个未竟之问,过度迷信长跑是不是教育管理者的懒政思维在作怪?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长跑和游泳似乎成了国民素质强健的不二法宝,于是乎在符合中国国情的背景下,长跑也就有了“包治百病”的借鉴性。但这毕竟是种目光短浅。在国外的校园运动场上,各种运动方式的多元化让国人感到不可思议,他们不仅有跑步,还有棒球、橄榄球等各种对抗性项目,而放眼我国国内,则更喜欢和羽毛球、乒乓球类的小球攀亲。对抗性的差异,就可以折射出对于跑步类基础项目的不同对待。 经常会在体育频道看到国外会有扛媳妇大赛、泥地足球或者是扮演类的跳水节目,我们大都把这个当成笑话来看,然而老外却玩得很认真。在这认真的背后,是对运动的放松化、娱乐化。而反观国内,却把运动当成了成绩化。一场长跑往往具有改变一个学期成绩的效应,这让学生们跑得很不轻松。如何改变这种行政式的长跑思维,恐怕也是政策制定者要思考的问题。 在这次“长跑成必测”的新闻中,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成了新闻人物。他还有个身份就是中国足协副主席。从“在商言商”的角度出发,他对于跑步恐怕有着更多的职业性感悟。然而学生并非有和国足的可比性。虽然对于中国孩子们“单杠都握不住”的窘状有着贴心之焦虑,但过于依赖长跑,且给长跑倾注太多使命和考核,则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说,把选测项目变成必测项目,把复杂的变成简单,看起来是种进步,实则是一种粗线条。文/谢伟锋 |
关键词:长跑,中学生,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