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打“更名牌”是舍本逐末
自2010年以来,湖北地区高校新增20余张新面孔,这些院校或是由原来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或“独立”,或更名,或合并组建,或新建。目前,高校更名大战还在继续,本月将有武汉工商学院、文华学院等三张新面孔呼之欲出。在高校校名换来换去之时,湖北有15所高校换名近似,导致开学时经常有新生走错校门。(5月17日《武汉晨报》) 毋庸讳言,高校频繁更名,还是一个利字作祟——改个“高大上”的校名,利于忽悠考生、拉生源、赚银子。为此,有的高校对更名津津乐道,恨不得直接叫“中国大学”才好呢! 高校频繁改名,属于一种乱象。高校名称具有严肃性,高校名称往往概括了该高校的专业结构。高校频繁改名,缺乏严肃性,表明该高校对办学目标缺乏认识,急功近利,心态浮躁。高校频繁改名,是要走程序付出成本的,经济开销不小。热衷更名的高校是否算过这笔账? 试图更名来改善自己的处境,无疑是认识误区。国内外,有不少名校并没有显赫的大名,因其创新实力与办学特色,在某方面的学科和专业形成优势,成了学子们向往的“圣地”,其毕业生抢手。如今,国内生源争夺日趋白热化。一些高校缺乏创新力与竞争力,面临生存危机。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不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上下足功夫,反倒在更名上挖空心思,被淘汰出局是迟早的事,打更名牌没用,救不了他们。高校“更名风”不可长,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当把好关,加强管理。(于文军) |
关键词:高校,更名,创新 |
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