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房市的一根“平衡木”
房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房价形成因素很多,保障性住房的推进,将在房市中形成怎样的作用? 在一些人看来,特别是部分房地产商看来,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高企的房价并不是一个利好。实际影响是如此这般吗?按照这些房产商的逻辑,他们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商品住房价格是一个利害关系,过多的保障住房的兴建,将“瓜分”房市份额,降低商品房价格。应该说,房地产商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从有利于房地产价格、住房市场健康发展来讲,从丰富市场供应、妥善处理市场和政府关系角度讲,保障性住房建设都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过高的房价有非理性因素吹起的“泡沫”。长期上涨的房价,调足了购房者的胃口,消耗着相当一部分购房者的消费需求和改善生活品质的机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无疑将使得房价从非理性因素中摆脱出来,至少使住房供应体系更为多层次化、多元化,能够在不同住房需求之间实现平衡和共赢。 事实上,形成各方都受益的房市,也是各方的共同愿望。但由于市场本身的不健全,加之法制法规、土地供应、住房体系等的现实架构,导致一边住盼所居的刚需一族望房兴叹,一边是高企的房价,保障性住房将起到“平衡木”的作用。 在调控房价方面,相关方面曾多次出台过相关措施,但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存在着越调越涨、越涨越调的恶性循环。新一届政府在房价和满足居民住有所居方面比较侧重“两手抓”,遵循了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住房供应规律。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这样的做法也是比较有效平衡房价的一个有益实践。 推进保障房建设,更好发挥保障房“平衡木”作用,要强化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的责任,既要保证数量,能够满足既定目标,又要确保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在区位、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避免使保障性住房成为“鸡肋”,提高保障性住房的适居性,从而形成多个层次的住房供应局面,缓解房价上涨的压力,满足刚需一族及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需求。 李克强总理所做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指出,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报告对数量、资金投入及保障房建设的作用等均做了明确的阐述。从中央层面进一步突出了保障房建设作用,无疑对于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房地产产业将注入健康的“活水”。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未来三到五年,将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满足不同阶层住房需求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兜底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也将有利于整个城镇化进程,使房价更趋于理性。(张立) |
关键词:保障房,房价,住房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