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利益成行政改革最大阻力”再反思
最近,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改革蓝皮书》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包括各级党政官员、企业领导在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中央下决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阻力,有58.92%的人认为来自政府的“部门利益”。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论断。从本轮全面深化改革尚未拉开序幕之时,最高决策层便对这种来自行政系统内部的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阻力心知肚明,对这种固化的利益格局所形成的改革“门槛”警示有加。上文提到的问卷调查,只是再一次用数据证实了这种公众担忧。 在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中,“部门利益”是一个让很多人既爱又恨的东西,有如臭豆腐,闻之者谓之臭,啖之者谓之香。究其根本,正在于它是为“小圈子”服务,却往往以损害“大圈子”的公共利益为代价。 这种部门利益,一度更多体现为政治利益;市场经济摸索至今,很多公权部门(包括一些表面早已“公司化”实则坐拥行政管理大权的机构)在继续作为行政主体的同时,也渐次演化出浓厚的经济利益主体的色彩。纵观当前,一个部门或系统往往约等于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源头是行政性垄断的权力支撑,中下游则是灿若繁星的挂靠产业和中介结构,形成蔚为大观的“权力部门化,利益集团化”格局。主管部门本能地呵护下属企事业单位、阻碍竞争者进入;而下属单位则向主管部门输送利益。更有一些“利益觉醒”部门,以往更屡屡以“改革”之借口不断强化职权,扩大部门利益。 这种“部门利益主义”的形象表现,就是所谓的“屁股指挥脑袋”。今天的社会中,“屁股指挥脑袋”已然成为一种“官场亚文化”,并体现出诸多症状。比如,“屁股”太肥,从而抢地盘争权力(比如政绩、审批权)。凡事只从部门利益出发,目无全局,缺乏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又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事“已”关己,仍然麻木不仁、推诿塞责。但凡有一点依据证明“此事不归我们管”,只要没有上级领导介入协调甚至强力督办,哪怕引发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一概装聋作哑、消极应对。这种“无利则踢”,与前述“有利则争”是一币之两面,暴露的是同一个问题——坐在部门利益的小格局内坐井观天,思考问题超越不了屁股大的一点地方。“屁股”上这把“椅子”的方位,决定了很多人想问题的出发点、思维路径和落脚点。而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屁股指挥脑袋”的为官之道,在很多场合下被异化为“你懂的”官场中庸之道甚至“政治智慧”,贻害深远。 任何既得利益都有自我固化、强化的惯性与本能,因此“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确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清醒判断。破除这种狭隘的部门利益,必然体现为权力和利益的重组,我们不应指望所有部门都心怀大局意识,主动交出权力和固有利益,事实上,这必将是一个充斥着或明或暗的讨价还价声的漫长过程。唯有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着手整顿,方有望遏制部门本位主义。 一方面,以大部制的方式大手笔整合、理顺职能部门,减少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传统弊病,让不必要的审批权退出历史舞台,让“负外部性”的审批寻租成为过街老鼠。另一方面,强化公共职能部门的监管和服务职能,压缩凭借审批权寻租的空间,尽快合理明晰地划分不同部门的事权,强化公共管理的事后追责、问责,让“为人民服务”超越口号性的道德倡导。(徐锋) |
关键词:部门利益,行政改革,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