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招”欲公平 关口须前移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再增长10%以上”。作为落实的具体举措,近日,教育部也提出三项特招计划——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表示“上不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他们怎么上重点大学?” 过去十多年间,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毫无疑问,保证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每年10%的持续增长,对于改变教育不公平的现状来说,肯定会有一定作用。但是,亦有教育界人士担心,单纯比例的扩大有可能导致新增名额被贫困地区的“干部子弟”或“有钱人家的孩子”占了,反而形成新的不公。原因倒推可知,不是因为可能存在的权钱交易,而是正如俞敏洪所言,贫困地区的学生根本“上不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他们怎么上重点大学?” 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通往高考的路上,中学向来有高下之分,素有“乡村中学考师专,普通中学想本科,超级中学上重点”的说法。在不少省份,北大清华等知名重点高校的名额基本上被少数几所垄断优秀生源和师资的高中所占据。因此,各个地方也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倾斜政策、增加投入,以培养本地的超级中学,一县一重点的“县一中模式”风行一时。这样的教育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头脑发达,四肢萎缩”的现状,在同一地区,如果说重点中学是营养过剩造成的“发达头脑”,其他学校无疑就是因缺少重视和投入而发育不良的“萎缩四肢”。每个学生都要力争进入重点中学,否则,可能就与重点大学甚至大学无缘了。 谈到教育,不少人总是强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一步领先,才能处处领先。可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一路落后,直到高中阶段,差距越拉越大。一份来自中国中西部11个省农村基础教育的调研结果:乡镇一级的中心小学以下,还分布着6690多个教学点,有些地方甚至连电都不通,有45.9%的代课老师没有参加过培训,有些地方老师甚至不会用电脑。这些地方的学生没条件做实验,没录音机练习英语听力,没机会上网,他们考上重点高中的机会都不大,在一分之差就能挤掉上千人的高考战场上,又怎能迈进重点高校的大门?即使每年重点高校对贫困地区学生特招10%,分配到各省下面的贫困县市,可能一年也就几个名额,对改变教育不均的现状,影响实在有限。 因此,要让重点大学“特招”政策落到实处、更加公平,不妨将提高贫困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比例作为切入口,这样方能给他们提供更多机会保障。短期来看,应该出台扶持的具体政策,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有机会进入当地的重点高中就读,将缩小教育不公的关口前移,在教育差距越拉越大前提前纠偏。长期来看,则需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在硬件上保障贫困地区的学校逐渐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也要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留在农村,在软件上确保农村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只有彻底解决教育失衡的问题,方能真正保证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能够在同一跑线上和城市学生公平竞争。 |
关键词:农村学生,重点高校,特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