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长城时评

以“软方式”营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硬环境”

http://www.hebei.com.cn 2014-03-07 08:3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七个着力”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三地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推动三地经济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京津冀三地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在探索。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动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产业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实现协调发展的同时又不失特色,以点带面地推动城市建设和规划,营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硬环境”是摆在河北城市发展面前的一大问题。

  营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硬环境”,要强化交通对接,打牢基础。交通条件是投资环境的基础硬件,是一个地区招商引资的第一名片。因此必须把交通对接工作提到足够高的位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加快干线公路建设,打通“主动脉”,加强农村公路维护,完善“微循环”,从而进一步优化对接北京的末端交通,为加强区域交流提供有力保障。

  营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硬环境”,要探索科研对接,激发潜力。最大程度激发发展潜力,需要把人才的培养、吸引、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三个环节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充分依托京津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丰厚资源,发挥河北独特环境优势、区位优势,进一步吸引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拔尖人才,引导推进联建研发机构、主攻共性技术、深化技术交易、完善地方标准等全方位的相互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营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硬环境”,要完善民生对接,汇聚人脉。要进一步推进商品住宅建设,构建“宜居城”。大手笔规划建设,突出城市承载能力,打造城市景观形象,提高居民居住水平,着力把燕郊城市打造成为北京人休闲养老第二居所。要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在区域内共建共享,着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首都经济圈。

  营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硬环境”,要挖潜文化对接,提升吸引力。要丰富群众文化,鼓舞“新活力”。积极搭建服务、引导和保障平台,全力扶持群众性文化社团,贯通基层群众“文化血脉”。依托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要打造品牌文化,进一步提升古长城、白洋淀、野三坡、避暑山庄等品牌知名度,吸引国际、国内高端人才休闲度假,不断提高文化吸引力。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任重而道远。河北作为新的增长极,需要不断夯实城市内力,彰显协同发展魅力,以加快同城化步伐“软方式”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硬环境”,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谱写河北发展新篇章。(吴树玲)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