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年俗既要继承更要创新
近几年,包饺子、贴春联、穿新衣、拜大年等传统春节的“标签元素”发生了不少变化:拜年不用面对面了,发条短信就成;饺子不用自己动手包了,面点房有卖现成的;春联也不贴了,而是贴上带字的瓷砖,过年擦干净即可。 对于这些新变化,一些人认为,传统年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载体变化或消失了,传统文化也失去了根基,面临逐渐消解的危机。笔者认为,继承年俗并不是要照搬传统,根据社会发展不断扬弃、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特点,才是更好的继承。 事实上,我们如今所说的传统年俗,也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扬弃形成的。据民俗学家考证,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可以想象,当时的习俗与今天我们所说的传统年俗会有怎样的差别,就连常见的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也是千百年间不断加入到年俗中去的。 任何一种民俗,都有其内在精髓和外在的表现形式。比如春节,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美好期盼就是其内在精髓,而包饺子、贴春联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只要团圆和期盼的精髓不变,具体形式大可创新发展。如果不顾社会发展,固守传统形式,反而会与时代特征格格不入。 当然,创新必须是积极的,不可有违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美德。如果把年俗发展成集中消费大吃大喝,甚至铺张浪费,显然有悖春节的文化内涵。(娄辰) |
关键词:传统|年俗|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