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应成反映社情民意常态
应当说,新闻报道总是以重大题材为导向,总是跟踪热点事件,总是寻找有趣味性的“亮点”,总是希望在第一时间呈现人们想要知道的信息。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报道常识,是这个行业沉淀下来的经验与“操作原则”,一个新闻人都该好好掌握。当然,这些新闻报道理念也不排除“下基层”,从体验基层生活中采写新闻,从与基层群众同吃住发掘新闻,而且也这种走基层的新闻报道,应当长期坚持下去。 接地气走基层,这不仅仅是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忽视基层这么一个富含新闻富矿的地方,而且对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而言,这种“走基层的报道”更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有效方式。因为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田间地头的事儿,我们可以感知社会各阶层的变化,感知国家政策落实的程度,可以感知基层民众最真实的想法,最终为推行各项惠民政策寻找最好的路径,为经济发展或社会治理找最佳结合点。 譬如在经济发展上,这些年来农村社会确实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一些有本地特色的企业或工厂渐渐壮大,许多村民越来越倾向于回到家乡企业工作,希望“工作生活两不误”。就拿《“家工厂”来袭农民工挣钱顾家两不误》(2月3日红网)这则报道来说,常德市临澧县望城乡石柏村村民文原枝所工作的鞭炮厂附近,已经有很类似颇具规范的企业,“感觉返乡农民工留在家里上班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而以前“临澧县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县城,工厂少,外出务工人员多”。 譬如在青年个人发展上,农村青年也有了自己的“创业意识”或“经济头脑”,这反映了新一代农村青年不再是被土地所捆绑的一代,从世代耕种传统中解放出来并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不再茫然而有了“出路”。这种变化是令人欣慰的,农村青年有“出路”,形成自己的事业,有益于农村经济健康成长,农村社会和谐发展。《80后堂弟在农村创业要开连锁店》(2月2日红网)这一则报道,展示了一个农村青年不断寻找出路的过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很平常的案例。尽管类似的这些农村青年创业的事儿还有很多,但为解农民群体提供了一个视角。 |
关键词:走基层,社情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