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摔男童”,找到病根方能惩前毖后
重庆长寿区一名一岁半的男童被婆婆误留在电梯,被电梯里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抱起。电梯关闭后,小姑娘却把男童摔到地上猛踢。男童婆婆追到25楼,找不到孙子。小姑娘还拍拍老人说“阿姨不要着急”。之后,孩子被找到,浑身是血地躺在小区楼下,生命垂危。(12月6日《京华时报》) 一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在人们的印象中,应该是见到杀鸡都要害怕的年纪,却对一个活生生的一岁男童又摔又打,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事后面对急着寻找孩子的老人时的镇静,更是让人不寒而栗。作出如此举动的个中缘由,也许只有小女孩自己最清楚。不过,外人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情,在当事人那里,或许自有其“讲得通”的逻辑。 比如,“北京大兴摔童案”主犯韩磊,他将摔童解释为“不知道车里有小孩”,此说当然不可信,也在法庭上得到了辩护人的驳斥。但是,无论他知不知道车里有小孩,他摔车里的“东西”却是事实,而摔的原因则是因为与小孩母亲发生口角而“迁怒”于车里的“东西”。由口角而发怒,由发怒而迁怒,由迁怒而摔“东西”,单从逻辑上来讲,还是讲得通的。可是,重庆这位摔男童的小女孩,她的逻辑又是什么呢? 被摔男童一家一个月之前才搬来小区,之前根本不认识这个小女孩,素不相识,摔孩子的怨气何来呢?难道是刚刚在家挨了父母责骂,迁怒于男童?可是,在家挨过责骂的孩子数不胜数,怎么不见别的孩子有如何狠毒迁怒之举?难道是在学校学习不顺心,心情不爽,迁怒于男童?可是,学习不顺心的孩子并不少见,为什么如此迁怒的孩子这么罕见? 之所以要探究小女孩摔男童事件背后的逻辑,是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摔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促使她有此举动的驱动力是什么?这么做对她而言,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或者能够使什么样的情绪得到发泄?最终的答案未必能让人理解,但只要是事实,我们就可以据此了解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虽然有研究表明,携带某种基因的人更容易出现暴力倾向,但是,人的性格、行为方式、判断是非的能力、约束自我行为的能力等,更多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具体到这个小女孩,必须通过对其行为背后逻辑的探究,知晓到底是她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亦或是她身边的生活环境存在问题。 小女孩摔童事件或许是偶发的,但考虑到近些年时常出同的暴力事件,以及很多人身上存在的暴戾之气,在作为个案来研究之外,我们还需要探究这一事件之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因素。找到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也才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尽可能地对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尽可能地减少此类问题孩子的产生,让这个世界没有伤害,也没有被伤害。(张楠之) |
关键词:女孩,摔童,暴力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