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如何行动回应“所有污染物排放量世界第一”?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04 09:0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1月2日,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在出席“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论坛时,作了题为“中国环境保护四十年的战略思考”的报告。王金南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是压在中国头上的三座环境大山。他表示,几乎所有污染物的排放量,从目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第一。(11月3日中国新闻网)

  尽管缺乏数据支撑,但王金南的提醒,仍具有“棒喝”意味。比如雾霾的问题,在刚刚过去的10月里,“雾霾”成为热门词汇。中国气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尽管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京津冀大气治污,尽管专家否认了我国进入雾霾高发期,但对很多人而言,不得不承受雾霾中国带来的“会呼吸的痛”:和时间延迟、成效亟待检验的治理相比,具体到不少地方,雾霾地域的蔓延、雾霾天数的增加等,都是坚硬而真切的现实存在。

  王金南在报告中提到,“最可怕的是边污染边治理,或者先污染不治理”,环境保护“战术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可能目标定的很高,但执行能力却很弱。”如此这般的提醒,虽然已经听过很多遍,但仍有“耳提面命”的警醒意味。比如具体到环境污染治理,不管是舆论公众的吁求、学者专家的建言,还是治理政策的给出、治理目标的制定,一直以来都有,也一直以来都打着刚性、严苛的旗号。但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具体到环境治理“执行能力”的问题上,效果往往难尽如人意。不仅是雾霾,从区域性土地重金属污染,再到饮用水水质安全,这些问题往往是年年提及、年年“重视”,年年治理,问题却年年依旧……

  面对环境污染,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在付出代价。根据10月30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外宣布,确定室外空气污染为新的致癌物,致癌级别与吸烟、吃发霉的食物、遭受紫外线辐射、呼吸甲醛等归为一类。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张金良教授的话说,这些困扰科学家们已久的小小颗粒物,终于被“戴上了一顶帽子”。对普通公众而言,在选择购买空气清洗器、购买自来水过滤器“自保”之外,最大的寄望无疑还是,针对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制度主导的预防与治理,能够不再温吞与暧昧,走向真正的刚性与严苛。

  按照今年9月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7年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应当比2012年下降25%。从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京津冀大气治污,到“PM2.5指标纳入北京官员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在大气治污问题上相关方面的行动与举措,不可谓不迅捷,不可谓不严厉。但面对“所有污染物排放量世界第一”的提醒,在大气治污之外,如何将全域性、全局性的环境治理问题,纳入同等重视、同等紧迫的范畴,仍需相关方面尽早给出行动回应。正如马云所说:只要我们喝水是干净的,空气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穷一点还能活得长一点。”这样简单朴素的愿望,实际上代表着很多人的心声。面对这样的群体性吁求,相关方面的行动绝对不应继续拖延。(李记)

关键词:污染物,排放量,世界第一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