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收”体制不改 “中国好医生”难存
深论 最近,一则“医生举报设备招标猫腻被待岗,坐走廊办公500天”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故事的主人公兰越峰是绵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前主任,一个被公认为医院超声科能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医生,因举报,从2012年3月开始,兰越峰被医院领导赶到医院走廊里“办公”,至今仍没得到“平反”。 虽然在普通人的眼里,兰越峰敢于说真话、做实事,并以一种近乎“自杀式”的方式与整个医院与体制抗衡。然而在这看似高大的背影下,兰越峰实际上走了一条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不归路。很显然,被边缘化的她已经被视为“异类”而无法在体制内生存,这也是她在现有医疗体制下的必然结局。 实际上,在目前医疗体制背景下,无论是“过度医疗”还是“高价采购医疗设备”都是众人皆知的秘密。拿“高价采购”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医疗卫生条件极其匮乏,为了保证公立医院的生存,政府允许医院在公益性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盈利性费用。而时至今日,医院的“盈利性”仍在持续,并作为医院“创收”的一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于是,“以高出市场价近50%的价格购买已停产的过时医疗设备”在破绽百出的制度和无效的监管配合下应运而生。 而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医药体制的变革是唯一的途径。长期以来,在我国“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院只能依靠增加药品收入来弥补经费不足,而且医院等级越低,诊疗手段越缺乏,对药品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药品收入占比就越大。在这种利润驱使下,医药公司、医院、医药代表、处方医生等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利益同盟,在这个同盟里没有任何一方不希望通过“过度医疗”来进行“创收”拿取更多的利益,这也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 其次,国内医疗设备招标采购环节需要树立新规。本来招投标这种形式是为了防止医院暴利采购药品及相关设备的一个手段,然而低价医疗设备“中标死”的情况时有发生,规范的本意与最终的结果背道而驰。实际上,在此环节可以由政府全程操刀,绕过此前在招标采购过程中的中介环节,也绕过利益链繁杂的流通环节,这对有效降低医疗设备价格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除了以上两点,还应实行铁腕政策加大监管力度,尽力避免各环节的权力寻租,要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兰越峰事件”清晰地阐述了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一个有医德、有良知的医生的悲惨结局,但我们恰恰需要这样的“中国好医生”,只有国内医疗体制得到变革,才能提供良性的生存土壤,也只有这样,兰越峰这样的雷锋式英雄才不会沦为体制内的悲剧。 (郭凡礼,国家发改委特邀研究员)
|
关键词:中国好医生,设备招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