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大米非毒米”说中的信息隔膜
提起镉超标大米,人们都避之唯恐不及。在广东省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一个市———韶关市,农业局副局长陈少梦却表示:镉超标大米不是毒大米,吃一两年没问题。对于这一说辞,很多人提出了质疑。(7月16日《新快报》) 该局长真的认为镉大米无害吗?恐怕未必。随着近年来镉污染屡屡成为公共舆论中的主角,公众对于“镉”的常识普及也已完成,作为分管工作的领导,却仍坚信“镉大米无害”,只能说是被逼无奈的“职务发言”。 作为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面对质疑首先倾向于卸责,由此也就不难理解,重金属污染最严重之地的成因。常识是,如果在意识上首先认定了某种污染不存在或存在也无毒,后续的治理又何从谈起? 可以佐证“镉大米无毒”纯属“身不由己”之说的是,在广东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检测工作已完成,但对于调查和检测的数据,相关部门都讳莫如深,即便人大代表当面质询,检测部门也只是粗略地说了个大概。如果真笃信镉大米无毒,又何必对于土壤污染的现状遮掩三分? 面对公众的质疑,类似的“吃了没事”之说显然是最失败的回应,但更是一种治理伦理的溃败。无毒之说,意味着试图屏蔽镉大米的真相;而土壤污染数据迟迟不公开,则是拒绝承认污染现状。两种做法背后的治理理念可谓一脉相承:被证实的污染,也可以被说成是无害的;污染数据,可以是不被知道的。有人说,在镉之毒害早已成为常识的当下,相关官员的上述发言,只能是自欺欺人的“装睡”,诚哉斯言!相关职能部门之所以对污染治理缺乏动力,关键是其在污染信息的控制上享有绝对的主导权。当污染信息不再能被单方面轻易“定义”,职能部门自然会失去“装睡”的条件。从这个向度出发,环境治理先得突破环境信息上的垄断和隔膜。(朱昌俊) |
关键词:镉超标,大米,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