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倡导“战高温”是一种社会进步
●汪金友
盛夏酷暑,不倡导“战高温”,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和部门的共识。重庆能源集团永荣公司作出承诺,今年不再号召和组织职工开展“战高温、夺高产”活动,让8000多名职工舒心、轻松、安全度夏。上海市建交委下发通知,在气象台预报当天气温达35℃以上时,除紧急抢险、抢修作业等特殊要求外,上午11:00至下午15:00,暂停所有的户外高温时段施工作业。(7月3日《工人日报》、7月1日《新民晚报》) “战高温,夺高产”,一直是诸多国内生产企业的奋斗口号。人们把“挥汗如雨”、“汗流浃背”、“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等,当作一种奉献和光荣。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很多企业都组织过各种形式的“战高温”活动,也涌现出很多在高温下拼命工作的劳动模范。他们的事迹值得记忆,他们的精神让人感动。 但回过头去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过去的“战高温”,大多是不得已而为之。那时的工地,几乎没有机械,推车、搬砖、挖渠、加工,靠的全是人力。越热越累,越累越热,只能依靠人的意志,咬牙坚持下去。即便是再好的车间,以前也没有空调。外边太阳晒,里边机器烤。而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再热也不能停机。所以说,那个时候的“战高温”,是那个时代的需要,也是生产条件的限制。 时至今日,我们还有必要在高温下拼命吗?“战高温”的结果,可能会保持和加快一些生产进度,并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战高温”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健康压力和心理压力。除非特殊需要,当一个人不得不在35℃以上的高温下生产作业时,他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光荣而是无奈。为了这份工作,为了这份收入,为了养活全家老小,只能服从领导的安排。但他的内心,一定不会快乐。 我们的时代,物质财富已经基本满足,而且在很多的领域,出现了“供大于求”。所以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必要“加班加点”搞生产。现在市场的竞争,也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在高温之下冷静地收缩一下自己的拳头,可能更有利于以后的进步。 社会的变革,不仅拉大了收入的差距,而且拉大了工作环境的差距。有一些人,一年四季都在保持恒温的大楼里。不管外边零下30℃还是零上40℃,他们那里永远都是26℃。所以这些人感觉很舒服,很得意,很自豪。也有一些人,年复一年,都在工地上或车间里。冬天冻得发抖,夏天热的冒汗。而且还要从事体力劳动,一天连干8小时甚至10小时都不得休息。 我们暂时还消灭不了这种差距,但却可以给第一线的劳动者更多的人文关怀。不仅关心他们物质层面的需要,更要关心他们人身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要。尊重他们的创造,体察他们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尊严,满足他们的诉求。尤其是在调动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时候,千万不能“过度”。 今年的高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加猛烈,动不动就36℃、37℃、38℃甚至40℃。很多的地方,都刷新了同期高温的历史纪录。面对这样的“强敌”,也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共同对付。从“战高温”到“避高温”,虽然可能放慢一些生产和建设进度,但却是社会和时代的一大进步。 |
关键词:高温,盛夏酷暑,物质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