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爱心,“环卫驿站”就该重走程序
7月3日,淮安市清河区新添了几个“环卫驿站”,这里是环卫工人路边的“家”,他们可以在这喝水、歇息、热饭。这个亭子是清河区城管的一个尝试,亭子的搭建和维护不占用政府资金,由热心市民黄先生自己掏钱,会通过卖些饮料、报纸之类的回收成本。最近两天,有细心的市民发现,在汇通市场门口的那个标有“清河城管”字样的环卫驿站一夜间蒸发了。环卫工人赵班长说,前两天还去等水的,怎么突然就没了?(7月16日《现代快报》) 即便“环卫驿站”背后爱心真切,同样需要走法定程序。反之,未走法定程序,存在违法事实的“环卫驿站”被城管局强拆,并不委屈。就如市民质疑的,“几个驿站都在闹市区黄金位置,不就相当于花点小钱就能搞个很好的门面么?”“环卫驿站”打着公益的名号,却不能走法定程序,以证其公益之实,自然难以服众。 合法与违法之间,公益与商业之间,本就有一套界定程序,相关项目的定性,需要通过这套程序来进行。以淮安市清河区的“环卫驿站”为例,其搭建与运营,应该严格遵守《淮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并向相关主管部门申请。否则,爱心一旦成了“特事特办”的理由,就很容易扭曲变质。 在这个角度上,不能责怪基于城市管理的目的拆除“环卫驿站”的城管局,也不应该责怪那些举报该爱心驿站的市民。即便充满爱心的“环卫驿站”在道义上很应该获得“特事特办”,但毕竟,还是需要经过这么一个“特办”的过程,未经任何程序,贸然搭建是对程序正义的无视。 时下社会,经常可以发现规则不彰的现象。一些没有公益属性和公益目的的事务,都堂而皇之地突破规则界限而落地上马,针对此,确实在道义上有理由为“环卫驿站”放行。但若循此路径,则违背了契约精神,侵犯了规则底线,更加不利于规则、秩序的建立。 其实,让“环卫驿站”重走一次程序路径又何妨?投资修建“环卫驿站”的热心市民既可以通过审批,为“环卫驿站”正名,同时,经过城管局和其他城市管理部门的监督,也是对心存疑虑的公众的一次最权威回应。众声喧哗的异质思维时代,此种路径自然是深耕爱心的最好方式。笔者相信,通过程序的正名,“环卫驿站”定会走得更远,形成更振奋人心的爱心示范效应。 当然,围观者对重走程序也存在着担忧。老老实实走程序,能否使得“环卫驿站”这桩善举尽快落地?若无舆论跟进,行政审批的效率如何保证?诸如城管局的行政审批部门们,应该从公众质疑中读出这些许担忧。唯有以担忧为改进工作的契机,才能积极有效地助推市民的爱心公益行动。(郭杨阳) |
关键词:爱心,环卫,驿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