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高低不是主要问题
近日,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其中,重点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 有声音认为,此举反映了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这要看怎么看。 统一压减一般性支出有两个背景。一是财政部所说的,落实“八项规定”的有关精神,二是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中央财政收入出现下滑,国家财政吃紧的客观现实。 相对于过去跟着年初预算走,甚至年终突击花钱的做法,年中因应实际情势,压减当年支出比例的政策是一种极大的进步。进一步看,作为权力的最高层级,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压减支出,对于地方权力部门无疑还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但换个角度说,各国实践显示,根据量入为出的原则,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适度提高必要的行政支出,经济情况低迷,削减各项支出,国家行政经费支出随不同情势而变的做法,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惯例,是一种正常的执政理念。 从行政支出本身来看,按5%比例压减一般性支出,是一个统一的指标。以此前中央国家机关公开三公经费为例,各部门情况有别。5%是否是取了平均值,这是否对有的部门来说低了,对有的部门则高了?减下来的支出要用之去干什么?再者,既然有一般性支出,就还有重点领域的支出,一般性支出可减,重点领域的支出是不是就不可减?不可减的原因是什么? 无论是不同机构、个人统计的政府行政公务支出占比,还是外界普遍存在的“昂贵政府”的看法,已经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行政开支过高。 “八项规定”和经济形势,是作出压减支出比例的两个客观因素,不过,它们并不是缩减支出的唯一条件。厉行节约、改进工作作风,对应的是公务名义下的铺张浪费,其根本在于政府行政支出不受监督。经济增速放缓应当缩减开支,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运行良好的时候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增加开支。 很多时候,政府行政支出过高,往往被简化为一个经济问题。为实现某些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政府的钱不够用,需要广开财源,而削减政府开支也往往构成了讨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重要内容。不论经济景气还是不景气,行政开支都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政治问题,开支无论增加还是压减,其每一分支出都应向民众交账,接受监督。这就是为什么管住政府的“钱袋子”,是现代政治问题的一个核心问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看到因应经济形势所作出的财政支出调整的意义,但虑及长远,开支高还是低,并非主要问题,收入的来源、开支的去处为民众知晓,并处在看管的压力之下,此为根本。 |
关键词:财政支出,中央国家机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