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刹刹“人情消费”泛滥之风

http://www.hebei.com.cn 2013-06-05 10:2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李聚山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是很正常的事。往来免不了费用支出,适度的“人情消费”,可以加深感情,增进交往,无可厚非。但是,凡事应有个度。如果“人情消费”脱离了增进情感的范畴,畸形发展,就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扭曲人际关系,破坏社会风气。今年2月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新浪网,发起了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调查显示,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给他们造成了沉重负担。

  时下的“人情消费”,有以下特点:一是消费对象不断扩大,不只是朋友、亲戚、长辈、同事同学,还有领导、老师等社会关系。二是消费种类日渐增加,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同学同事聚会、过生日、乔迁新居、升学拜师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三是消费标准不断攀升,从送礼品到送钱,从100元到500元,再到1000元,甚至更多。人情越来越货币化,标准在互相攀比中被逐年拉高。形成这样的局面,原因自然不少。有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水涨船高的因素;有随大流,从众心理的因素;有礼金是一来一往,送了还能捞回来的心理因素,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泛滥的负面作用正日益显现。

  低收入者负担加重。对普通人来讲,“人情消费”如果占收入比重过大,必然影响生活。“打肿脸充胖子”,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如果为了送礼欠下债务,这边的人情有了,那边的债务背上了,更是苦不堪言。“人情消费”过度,会使中低收入者陷于左支右绌的窘境。

  “人情消费”成为个别有权者敛财的手段。巧立名目,借机敛财,乃古今为官不廉者通用的伎俩。当下,借各种名目行贿受贿者屡见不鲜。

  为奢靡之风推波助澜。现在的“人情消费”,越来越推崇礼物的价值,越来越盲目攀比,甚至演变为摆阔斗富,炫耀性消费,助长了奢靡之风。如果放任“人情消费”泛滥,人情关系就会异化、物质化。

  故而,“人情消费”过度,看似是消费数额的变化,其危害却不能小看。遏制“人情消费”泛滥,需要下一番移风易俗的功夫。

  一是领导带头。领导干部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所谓上行下效,官风政风引领民风。因此,领导干部要把“人情消费”这等“小事”看得大一些,重一些,对自己和亲人要求严一些,以君子之风与人交往。

  二是明晰“边界”。可以出台一些相应的党内外纪律法规,对行政领域和社会领域可能出现的不合理、有损公共利益的“人情消费”进行明晰界定,作出禁止性规定,对越界者给予严厉处罚。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勤俭之风、量入为出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久久为功,不断加强舆论宣传,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重情义不重礼物的良好风尚。

  四是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改变社会风气,在基层社会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对“人情消费”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约束和引导。比如,一些地方的“红白理事会”,通过制定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乡规民约”,既让大家不铺张浪费,又能体面“过事”,较好地抑制了过度“人情消费”。

  我国是“礼仪之邦”,注重礼尚往来。但礼尚往来是为了维系彼此间的情意,注重的是礼仪和内心的情感,而不是礼物的多寡。遏制“人情消费”泛滥、纯洁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关键词:人情消费,泛滥,社会风气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