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需要更多主体性和人文关怀
河南省栾川县一所小学为了举办儿童节文艺演出,孩子们周末也天天排练,演出当天凌晨3点到影楼化妆,一个孩子收15元。化完妆后,因7点要到校,有些孩子怕错过集合时间不敢回家睡觉。校方回应称,由工作安排出现不周,委屈了孩子们,学校就此事向家长及学生道歉,化妆费也会尽快退款。(5月29日《大河报》)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次成功演出的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戏剧演员如此,小学生亦然。每到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便如同雨后春笋散布在许多角落。这一次,为了保证演出顺利举行,睡眼惺忪的孩子们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来,赶到影楼化妆。画完妆后,有些孩子赶紧回家“补觉”,有些孩子却担心赶不上集合时间,不敢回家睡觉。 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社会就是一个舞台,而舞台分为前台和后台。观众所看到和关心的,往往都是前台——精彩纷呈的节目、有条不紊的表演;而后台的汗水与泪水、委屈与痛苦,只有演员自己才知道。然而,前台和后台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由网友爆料,学生们凌晨3点多钟化妆的后台也就变成前台,成为注意力的焦点。 孩子们本应是儿童节的主体,却嬗变为客体,成为被围观、被消费的对象;“六一”本应是简单而快乐的节日,却因为裹挟了太多复杂而功利的因素,令孩子们身心劳累、疲惫不堪。这样的儿童节是否已经偏离了儿童的主体性? 不可否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忘的公共生活和集体意义通常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该校第一届学校艺术节,共有800名学生参加展示演出;学生们第一次上妆,第一次参加大型活动,都喊着高兴得睡不着。只不过,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程序设计不合理、细节考虑不周全,再良善的初衷也会被拖累,再好的目的也可能会大打折扣,从而导致“孩子很兴奋,家庭很心疼,老师很无奈”的结果。 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依然有一些地方没有摆脱“满堂灌”的模式,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教育工作者只有尊重学生主体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 只有将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观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处地方、每一个环节,孩子们才会拥有一个纯真而快乐的童年。从这个角度上说,只有赋予更多的主体性和人文关怀,孩子们才能享受一个温馨、愉快的儿童节。(杨朝清) |
关键词:儿童节,孩子,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