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之吻”为何只现负能量
车站的休息长廊里,一对穿着校服的男女中学生当着众多候车人的面,玩起了“舌吻”……近日,在福建漳州碧湖生态园里展出的这样一件艺术品,引起了市民众多非议。 我们姑且把这座雕塑称为“中学生之吻”,创作者的解读是:现在有很多中学生早恋,想让大家看到雕塑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思考,以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看来,雕塑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创作者可谓用心良苦。可问题是,有多少人能读懂雕塑的深刻内涵?笔者认为并不乐观。 创作者想通过雕塑的内涵释放正能量,但雕塑的表象信息则是一种对中学生早恋的示范、误导,这样,表象信息就释放了负能量,会产生与创作初衷相悖的效果。 我们的主流教育观一直不提倡甚至明确反对学生早恋,因而,教育手段也应立场鲜明。仅就这座雕塑而言,创作者应该用简单直白的手法来表现主题,而不应“玩暧昧”,否则,容易跑题。 作为艺术品,“中学生之吻”雕塑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有一定的价值,但诚如闽南师范学院教授郑镛所言,“中学生之吻”适合私人收藏或鉴赏,不适合在公共场所展出。在公共场所的“中学生之吻”是突兀的,是模糊的,是暧昧的,是与教育观不合拍的风景,让人误解、尴尬。雕塑的创作者和艺术展的组织者都应重新考量,其他设计者、创作者也应从中得到教训。(李英锋) |
关键词:中学生之吻,雕塑,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