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论坛热帖

把环境压力变成政治动力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15 08:5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当“美丽中国”的愿景遭遇雾霾围城、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亟须一场绿色政治动员来廓清困顿和迷茫,拿出基于崭新政治认知与政治共识的切实行动

  环境问题在当今中国引发的影响,已远远超越污染治理本身,越来越呈现为敏感的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

  就民生问题而言,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已明显影响相关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在更大程度与更广范围造成了公众的“呼吸关切”、“饮水关切”、“安全关切”。网上广泛传播的各种调侃尽管有些言辞尖刻,但归根结底反映的还是人民群众对于自身环境权益的吁求。

  就发展问题来看,越来越多的公众相信,当今中国的环境难题是由于发展阶段性、发展模式造成的,不能再简单凭借“发展中的问题只能依靠发展来解决”加以辩护。经济发展有着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容限意义上的边界,我们绝不能长期无视这种界限。民众对于狭隘粗俗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产生的焦虑或质疑,充分说明,“有尊严的呼吸”同样是硬道理,因为它关乎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存。

  单纯的环境难题本身并不一定构成政治议题和政治活动,但当它同时成为社会民生和发展问题时就会演变为一种现实政治。综合民生诉求和发展瓶颈的实际来看,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绿色发展、绿色变革的拐点。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众倾向于或习惯于从环境权益和环境参与权利的角度来理解环境难题的性质、成因与解决出路,从而衍生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与政治变革压力;另一方面,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遭遇的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瓶颈约束,也要求政府必须采取具有明确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内涵的发展新思维。

  政治动力和民众动力相结合,正是推动发展绿色转型的现实契机。执政党和政府应抢抓机遇,发挥领导性角色。从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贯彻实施,到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规划、战略部署,再到环境友好企业和生态个体的培育,都离不开一个强大而高效的“环境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被新自由主义奉为圭臬的“小政府、大社会”似乎并不适用于环保领域,相反,环境权益与公共产品保障需要国家职权进一步扩张,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绿色契约”也要不断扩展。

  企业需要发挥主体性角色。从表面上看,过多而密集的高耗能重污染工业企业是现阶段东部地区严重雾霾现象的主因之一。而真正令人忧虑的,则是利润追逐背后垄断性的“资本逻辑”。对此,仅仅靠环境伦理层面上的道德谴责与批判是不够的,破解之道是造就一大批拥有技术优势、面向未来的绿色企业,从而使工商业从一种被动的“生态环境破坏者”变成一种主动的“可持续发展友好伙伴”。这种“华丽转身”并不能自动实现,需要“环境国家”的管理引导和社会公众的共同监督。

  公民个体的角色尤须值得重视。个体价值观念与生活风格的“深绿色”转变,是环境政治的重要指向。在欧美国家,“环境公民权”概念的主流性阐释是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而非通常所理解的环境权益与权利。随着我国进入一个以内需为主的大众消费社会,个体消费对于环境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加大。离开个体消费理念与风格的实质性绿化,一些环境难题恐怕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当“美丽中国”的愿景遭遇雾霾围城、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亟须一场绿色政治动员来廓清困顿和迷茫,拿出基于崭新政治认知与政治共识的切实行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非只是关涉少部分人的道德高尚举止,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正确行为。

关键词:生态环境,政治动员,民生问题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段沙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