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拆报亭是对市民文化需求的粗暴挤压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14 08:5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日,河南郑州市区仅存的一座报亭被拆除。2012年4月,当地政府开始采取“取缔”措施,拆除了大约400座报刊亭。报亭被拆除后,市民难买报刊,去新的报刊零售点往往要走较远的路。(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一年来,郑州以“退路进店”名义拆除报亭,让偌大的城市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报亭。尽管民意汹汹、舆论哗然,但被誉为“城市文化符号”的报亭终被取缔。“以厚重文化自称的郑州,做了一件最没文化的事”,这是河南媒体《洛阳晚报》去年4月一篇报道的题目,如今当地市民更是像悼念逝去亲人一样去祭奠那些消失的报亭。这种是一种失落、无奈和愤怒。

  民众之所以对街头报亭具有如此深的情感,就在于报亭是城市生活基本的文化元素,是市民用以满足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更是维系市民宝贵阅读习惯、看中国知天下的重要窗口。报亭作为一种像乡村炊烟一样温暖的文化符号,深深植根于城市人的内心,进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近些年,贵阳、无锡、南京、广州、郑州、聊城等多地掀起拆除报亭的“新政”,无一例外的理由是,街头报亭违规占道经营,影响城市“脸面”,郑州官员更是强硬表示拆除违法建筑不需听证。这些理由被舆论从多个层面批判得“体无完肤”,无锡更是拆除四年后重新设立报亭,但多地拆除行动并未停息。

  民众及舆论反对拆除报亭有一万个理由,在我看来其实一个就够了:街头报亭也许谈不上多么厚重,但它确实是鲜活的、便捷的、实惠的文化设施;它可能承担不了塑造城市精神文化的重任,但却给市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精神文化服务。就像城市离不开小商小贩一样,城市也离不开街头那些已经成为文化风景的报亭。小商贩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实惠便捷的物质需求,街头报亭则提供了城市生活必须的精神食粮。用对付小商贩的手段治理街头报亭,就是对市民基本文化需求的粗暴挤压,注定不得人心。

  没有了街头报亭的城市,“脸面”纵然光鲜,但“里子”难免干瘪、空洞,中看不中用。无论是“还路于民”还是“退路进店”,城市管理者都没有顾及市民的需求和感受,让报亭进入社区、门店、超市等,人为提高了市民消费基本文化需求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的阅读习惯、文化习惯不是能通过粗暴的方式来改变的,“剔着牙,拖着光板鞋,去报刊亭买报纸”才是真实鲜活的城市生活。

  事实上,街头报亭与城市管理并非水火不容,不然何以伦敦、柏林等城市的一些报刊亭都被装扮成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品,而我们的城市却容不一个小小报亭?关键的是,城市决策者、管理者要摒弃那种“懒政”思维、粗暴管理方式,多用心在提升服务、改善管理上下功夫,毕竟城市是市民的城市,你若干时间后拍屁股走了,我们可是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

  文/陈广江

关键词:报亭,拆除,河南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红网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