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目送,最后一座城市报亭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11 07:3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4月2日,位于郑州花园路和红旗路交叉口的报亭,也是郑州市区仅存的一座报亭被拆除。在当地人印象中,那个总是一个绿色铁皮模样、挂满花花绿绿报刊杂志、安静守候在街头一角的熟悉身影,从此成为记忆。至此,郑州真正成为全国唯一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李记(河南市民):在郑州,早就听说这座号称“最后一座报亭”执著坚守的事。而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被拆,“最后一座报亭”的黯然消失,别有一番辛酸与无奈。这其中的故事,相信只有它的主人最清楚。在郑州这座文化底蕴原本就“一般般”的城市,作为为市民文化素养输血的“站点”,“最后一座报亭”的被拆,可以视为管理者对文化血脉的粗暴割裂。

  对此早有论者称,“报刊亭作为城市一种基础的文化服务设施,潜移默化中涵养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延续着市民的文化习惯。”全城全部拆除报亭,所谓的“退路进店”计划又执行乏力,这显然是对城市文化生态的恣意破坏。

  叶祝颐(湖北职员):应该承认,违章占道、报亭转租、乱设广告,确实给城市管理带来难题。但是小小报刊亭,一头连着市民需要,一头连着业主利益,政府决策必须谨慎从事。不能把报刊亭等同于无序竞争的游摊游贩。

  再说,报刊亭对城市形象到底造成了哪些影响?哪些报刊亭应保留,哪些报刊亭要拆除,哪些报刊亭要进店经营,哪些报刊亭违规经营需要整改,政府对所有报刊亭“一刀切”一拆了之,显然难以服众。

  王庆峰(江西大学生):最后一座报亭,在人们想象中,应该与传播变迁、纸媒消亡有关。然而,当纸媒还是城市的习惯、报亭仍是生活的点缀,其消亡在超越阅读情怀、城市文化前,首先面对的应该是公共管理。换言之,报亭的消亡,首先是一次城市的“拆违”。没有任何的商量、通告,报亭就全部倒下。事先没有举行听证会、执法不尊重摊主意愿,整个执法过程干脆、简练,困扰郑州市当局的“管理难题”,便如此迎刃而解。然而所谓的过程高效,却牺牲了程序正义、民意诉求。再简单的“拆违”,首先是违,然后才是拆,拆也须讲究方法。

关键词:报亭,拆除,郑州市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