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教育科技

困惑中的“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22 13:0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多数公众积极评价近三年来教育公平的改善状况,但仍有26.7%的公众对彻底治理“择校热”缺乏信心,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燕赵都市报》3月20日)

  一边是一些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一边却是“择校热”和社会培优热的如火如荼。许多时候,教育就像一张事关人生的“诺亚方舟”船票,上了这艘“船”未必就一定能出人头地,但没登上这艘“船”,向上提升的难度可能更大。

  面对时下层出不穷的“拼爹式就业”和“拼爹式提拔”,以及那些无处不在的关系哲学、熟人哲学,即便学富五车,未必就能表现出足够底气。当裙带和关系成为社会的“硬通货”,公平透明的评价体系缺失,原本崇尚规规矩矩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知识教条,反倒可能成为一些人顺应潜规则、向上爬升的掣肘。置身于这样的现实中,教育改变命运的难度又怎能不大?

  教育难以改变命运,其实也有“教育”自身的问题。授业不透、学习不精、教育质量不高,这样的现象肯定会存在,但更主要的是,一些学校教授的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曾有调查称,近四成大学生毕业后与所从事的工作专业不对口。当一些大学生抱怨就业薪资太低时,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技术工种需求持续火爆,而且待遇较高。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薪资甚至向农民工薪资“看齐”。这没有贬低农民工的意思,而是经过多年正规教育,如果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确实很令人伤心,早期支出的高额教育成本也难以收回。

  现今大学毕业生供不对口、供过于求的现象,与现存教育模式的设计有着密切联系。这其中既有学用脱节的问题,也有大学课程设置高度重复的问题。时下,计算机和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可谓铺天盖地,僧多粥少,自然难以跳出就业难、薪资低的怪圈。甚至,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弥漫各地且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当教育满足于追求学历,缺乏对人才能力的培养,教育自然难以改变命运。因此,许多人要么把“宝”押在学历的不断升级上,要么剑走偏锋,挤进公务员考试的庞大队伍。

  其实,教育未能改变命运里也有认识误区。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就认为,“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梅贻琦对于专业并非一味排斥,只是认为“应当设专科学校或高级工业学校和艺徒学校。高级的技术人才由前者供给,低级的由后者供给”。这也就是讲,知识对一个人的改变不单单体现在就业和薪资上,还包括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深度,对一个人修养的提升。

  就一些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的现象,反思教育体制问题无可厚非,但同时更应从社会、个人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如此,教育才能走出功利化牢笼,还原为梅贻琦校长眼里的那种理想状态。

关键词:改变命运,教育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