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为“一块钱”较较真?
贵阳的哥徐师傅因无法找给乘客1元钱,无奈之下只有免了乘客的10元打车费。“没想到遇上这么较真的乘客,为了1元钱蚀了这趟车费,划不来。”徐师傅说。无独有偶,21路公交车司机与两名乘客也是因为“是否少投币1元钱”而发生扯皮,司机甚至将车停靠路边与乘客争吵,导致40余名乘客被迫看了10多分钟的“闹剧”。(3月8日《贵阳晚报》) 说起来都是一块钱的事儿,好像乘客为此较真,反而有些面目可憎。今天的一块钱,确实不是多大的资产,甚至有时我们都懒得因之找零。前者为了一块钱,而令的哥损失了9块钱的收入;后者因为说不清楚的一块钱,而令数十名乘客被晾在一边——这一块钱的纠葛,带来的“麻烦成本”恐怕都远超一块钱。那么,如此较真还算值当吗? 于前者来说,市场经济本质也就是契约经济。既然讲究契约,就是该恪守规则,各有各的边界,各有各的权责。在客运交易平台上,“的哥”不能天然占据道德优势的地位,因为乘客也不是暴发户,每个交易主体的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块钱如果“理应”不要,那么,两块钱呢、三块钱呢…… 更重要的是,从行业行为来看,出租车营运者备着零钱应该是基本的职业要求,你没有提前做好“功课”,出现无零钱可找的局面,责任显然不在乘客。再说,如果出租车可以因为没有零钱而不找一块钱,那么,早点摊呢、小超市呢? 至于公交车上一块钱的争执,乘客固然有投机的嫌疑,但如果有罪推定的话,其实每个上车的乘客都可能是“占小便宜者”,比如纸币是没人验钞的,硬币也可能是游戏币。但如果发生争执,唯一能还原事实真相的,恐怕还得依靠设备和技术。 中国社科院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度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在这样的背景下,谁也说服不了谁,如果不是车上有乘客掏了一块钱“圆场”,这场争执如何收尾呢?也许只有摄像头与车载甄别技术,才能还原事情的来龙去脉吧。当然,相较于乘客而言,运输方毕竟是强势,当遵循起码的“谁质疑谁举证”的原则。凡事口说无凭,还得证据说话。 一块钱的尴尬,可能涉事者都挺窝火。但更多时候,我们还是要褒奖这种较真精神:作为消费者,较真是权益,更是推动市场向上的力量;作为司机,较真也是责任,毕竟公交车也是承载着公共利益的一部分。 倒是旁观者的我们,万不可对类似事件“和稀泥”,一块钱,乃至一毛钱,并不在于价值大小,而是市场交易中,总要有明确的是非与正义,总要有清晰的规则与规矩。(邓海建) |
关键词:一块钱,找钱,打车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