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正能量”被异化
网络时代,每年都有新的网络流行语。2012年刚过,十大流行语公布,“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舌尖上”、“躺枪”、“高富帅”、“中国式”、“最美”、“赞”、“接地气”赫然榜上,位居榜首的则是“正能量”。 物理学上的“能量”,属于标量,只有大小,而无方向。“能量”一旦进入社会领域,不仅有了正负之分,也有了好坏之别。作为流行语的“正能量”,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作者将人体比作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自信”与“活力”毕竟中性,在华夏古国,马上被赋予了“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的社会意义,“百度百科”还提供了如下释义:“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近期媒体使用“正能量”也似乎这样界定的,对现实的批评,虽未明确称为“负能量”,至少未被列入“正能量”。 不知从何时起,国人习惯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绝对思维,左与右,正与负,白与黑,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不仅不能容忍二元之间的中间地带(往往被批为“中庸哲学”、“折衷主义”),甚至连相反相成也一并排斥,遑论相辅相成了!两极之间似乎只剩下你死我活、有我没你的殊死争斗。在国人的潜意识里,与“正能量”相对的“负能量”,几乎等同于“敌对势力”。以“百度百科”的释义为例,显然只有“积极的、健康的”行为,才属于赞美、歌颂、维护一类,才可归入“正能量”的范畴。而判断一种社会行为是否“正能量”,关键看其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合乎人民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符合这些要求的,不要说是赞美、歌颂、维护,就是批评、揭露、抵制,都可视为“正能量”。 现实当然需要赞美、歌颂与维护,前提是赞美一切当赞美者,歌颂一切当歌颂者,维护一切当维护者。批评、揭露与抵制,也并不都是“负能量”,前提是批评一切当批评者,揭露一切当揭露者,抵制一切当抵制者。只肯定正电荷而否定负电荷、只肯定作用力而否定反作用力是荒唐的。贾长沙的《治安策》曾被毛泽东称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谈及对太子的教育,贾谊却陷入了“正能量”的误区。他主张选拔天下道德、品行都很端正的人与太子作伴,使“太子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不使太子见恶行”。他以为整天提供“正能量”,太子就不会变坏。毛泽东不以为然地批曰:“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迂腐是没有问题的,但鉴别何者为“正能量”却是大道理。 是否“正能量”是以现实为参照系的。然而,现实的未必就是合理的。有人往往“在口头上庸俗地”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为现实辩护,然而,他们只是“一些很少知道黑格尔哲学的奥妙所在的人”(普列汉诺夫)。这些人从来不想弄懂恩格斯的阐释:“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的论断不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发端的哲学概括么!? 如果只有赞美、歌颂、维护才是“正能量”,批评、揭露、抵制就是“负能量”,那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时来说,改革开放不正是对“现实”存在的“文革”的政治错误进行拨乱反正的结果么?正是对现实存在的桎梏生产力的体制、价值、观念的批评与改革,才为我国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正能量”,而维护“现实”体制、价值、观念的“两个凡是”,恰恰构成了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负能量”。改革开放没有到站,社会进步没有终点。不能说30多年我们的成就举世瞩目,“模式”已经形成而且固化。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岁末视察广东,就明确提出了“改革不停步,开放无止境”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然需要“正能量”,但要防止“正能量”被异化。(安立志) |
关键词:正能量,网络,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