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南城门
位于市区东古城的东垣真定故城遗址
石家庄,这个名字铭刻着一个小村庄一步步发展成为一座城市的历史成长足迹。
她虽然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但人们从未停息探寻她悠远历史根脉的脚步。伴随着近代铁路的兴起,石家庄这个小村庄有幸承载和延续了华北千年历史,从一个小村庄逐渐成长为一座新城。这里是中央人民政府前身华北人民政府的诞生地,这里更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郡古城遗址,是一座写满辉煌的英雄之城。
笔者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生活,对她有一种由衷的敬畏和眷恋,悠悠的爱意中略带有一丝丝忧伤。多年前,有人感慨这里没有足够的文化根基,眼看着市区的东垣、石邑古城遗址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中渐行渐远,悲怆、彷徨、呐喊、坚守……笔者开始执着追寻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深翻她的历史,试图唤起更多人对石家庄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自信。真诚地希冀现在和以后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石家庄人会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历史文化,进行更加积极地保护和传承。
其实,要真正寻找石家庄历史文脉之根,还得从滹沱河畔那片最古老的祖先居住地说起……
一
我的故乡,我的滹沱河。70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耕耘这片土地,5500多年前就在这里养蚕织丝,这里是世界最古老的丝纺织发祥地之一。
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30万年前,石家庄先民沿着河谷在太行山中渔猎。
井陉县孙庄乡东元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确认,展示了30万年前我们祖先生活的场景。而平山县沕沕水溶洞约3万年前的旧石器人类遗址,也揭示了石家庄先民居住的情况。
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完成了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历史飞跃,生产力水平提高,使他们具备了营造住所的能力,于是从山洞走向平原,在滹沱河沿岸建立定居点。
石家庄中山路东段白佛口文化遗址是目前市区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人类已熟练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走进了餐食熟食的时代。可惜这处作为祖先平原最早聚居地的文化遗址,早已被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消灭得无影无踪。笔者时常在夜里暗暗祈祷,希望我们的历史文化得到认知、保护和彰显。
滹沱河南岸的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以其珍贵的文物树起石家庄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里程碑。笔者在200集电视讲座节目《石话实说》,500集系列广播节目《燕赵传奇》中,每每讲到这里,心中就荡漾着文化的自豪与欣慰。因为这里出土的两件陶质蚕蛹模型,不仅把人类饲养家蚕的历史从传说黄帝时代向前推进到公元前3400多年以前,而且有力地证明了:野生桑柘资源丰富的滹沱河流域是中国蚕桑文化发祥地之一。同时,出土于5500多年前的陶纺轮、丝织用的篦子和骨匕,证明了滹沱河人丝纺织技艺的历史远比黄帝时代要早数百年。该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作为祖先研磨粮食的工具,证明早在公元前34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已掌握了粮食加工技艺。
我的故乡,我的滹沱河。70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耕耘这片土地,5500多年前就在这里养蚕织丝,这里是世界最古老的丝纺织发祥地之一。
据查证,中国最早的“商人”,始于一个部族——商,商汤祖先。因为他们七世祖王亥最早在易水河畔进行贸易,所以商人就与商业联系起来。商,就成为商贸、商业的称谓。商祖起源于滹沱河流域崇尚玄鸟(燕子)的一个古老部落。商人的始祖契是大禹时代的部族首领,契的母亲简狄是母系社会领袖,对此史学界早已取得共识。商的祖先来自何处?历代学者根据古代传说有许多种揣测。
但如今不同了,我们有了越来越多考古学的证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契居蕃”,契之子昭明居“泜石”。史学家考证“蕃”,就是蕃吾(今黄壁庄水库附近)。泜石,即元氏的泜河流域。近年来,从石家庄市区时光街、鹿泉、平山发现的4000多年前先商文化遗址,到新乐、无极、正定、藁城、赵县等地诸多商代聚落遗址,系统地展示了滹沱河流域从先商、早商到商代青铜文明的历史脉络,构成系统反映商族起源、发展的历史博物馆,证明平山、鹿泉、元氏一带,就是商民族祖先契及其儿子昭明的聚居地。我始信“先商文明从这里走来”不是一句妄语。
20世纪70年代,被考古队发现的藁城台西商代遗址,被证明是商代王畿内的一个都邑,距今3400多年的历史。该遗址以多项世界发现之最而惊艳世界:世界上最早的铁器——铁刃铜钺、最古老的酿酒作坊遗址、世界最古老的手术器械砭镰、世界上最早的縠(泡泡纱)……台西商代遗址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昭示了这一方土地上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
二
东垣—真定故城,不仅是石家庄城市历史的根脉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前身。
石家庄市区内最古老的城垣,是战国时期中山国创建的垣邑(今长安区东古城体育北大街两侧)。战国七雄夹缝中的千乘之国中山国,建造了这座城邑,北濒滹沱河,西扼井陉口,地理位置重要。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攻中山,取鄗、封龙、石邑之后,占领这座战略要地。因当时赵国在山西已有一座“垣邑”,而这座城位于东,故名“东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东垣县,后为恒山郡治所,成为太行山及其以东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在此平定了一场叛乱,改东垣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这就是“真定”名称的来历。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封侄子刘平为真定王,从此这里成为真定国诸侯都城,城垣巍峨,宫署富丽,是西汉南越王赵佗、西汉淮南王刘长生母赵氏美人和三国名将赵云的故乡。
东汉末年,曹操消灭袁绍家族后,将常山郡从元氏(今元氏故城)迁到这里。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一直是常山郡治所。考古证明,这座古城鼎盛时期呈长方形,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面积近15平方公里。城中心偏西位置,发现瓦当、大型回纹方砖、筒瓦、板瓦等构件,其中大型回纹方砖为真定王宫署的建筑构件,纹饰精美,工艺精湛。
东垣—真定故城,不仅是石家庄城市历史的根脉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前身。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魏拓跋氏与后燕慕容氏在太行山前连年征战,后燕大将慕容恪在滹沱河北岸筑安乐垒,作为控扼滹沱河的军事堡垒。但这位后燕皇子没有想到,他创建的这座坞堡,不久就成为对手拓跋氏的中心城市。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占常山郡(今长安区东古城),登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将常山郡治所迁到安乐垒,希冀永享“安乐”。北周灭北齐之后,在安乐垒置恒州。从此,这里成为恒州城。
隋朝灭亡后,窦建德、刘黑闼的大夏王朝占据河北,四年间与李世民兄弟鏖战。武德四年(621年)唐朝灭刘黑闼,对太行山东麓政区进行调整,真定县治所北移安乐垒,那里就成为恒州和真定县两级政区的治所。而滹沱河南岸的真定故城逐渐荒废,只剩下东古城、西古城两个村庄。
清朝雍正皇帝即位后,因避其名讳(胤禛),改“真定”为“正定”。
北魏以降,在安乐垒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正定城,一直是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史之乱后成为成德军节度使藩镇割据的中心,城垣建筑日益坚固,形成了内有牙城(今正定县政府一带)、中有城池(今阳和楼为南门的内城)、外有外郭的名城格局。北宋时期,真定为河北西路首府,北宋名臣欧阳修、沈括等先后在此主政。元代为真定等九路都元帅史天泽府邸,也成为元曲发祥地和元散曲最早的传播地。位于今正定城马家大院的元曲博物馆,系统展示了这座古城与元曲艺术的深厚渊源。
如今,正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胜众多,人文荟萃,保存着隆兴寺、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开元寺钟楼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三
留住历史之根,留住文脉之源,留住城市之魂,才能展现一座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让石家庄人因对文化的认知而凝聚,因文化的凝聚而更加自信,因文化的自信而更加美丽。
石家庄现代城市崛起,肇兴于19世纪末,她的母体——石家庄村,位于今新华路北侧,原隶属正定府获鹿县留营乡。清光绪《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19世纪末,占地0.1平方公里的石家庄村有500多人,范围相当于今新华区北大街以西、兴凯路以南、新华路以北、北于家胡同以东。
为什么一个小村能发展为一座规模宏大的省会城市?这与近代铁路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慈禧太后采纳张之洞建议,修建卢(沟桥)汉(口)铁路,并许邻省修建支线与之衔接。山西巡抚胡聘之奏请修筑正定到太原支线(简称正太铁路),得到批准。但清政府经费不支,于是与华俄道胜银行签订借款筑路协议,经过法国工程司厄尔巴尼勘测,为避免耗资在滹沱河上建造大桥,将正太铁路与卢汉铁路交会点选在正定府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铺(今属石家庄市桥西区),所以当时又称柳太铁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卢汉铁路延伸到北京正阳门,改称京汉铁路。翌年,京汉铁路通至石家庄村东并建站,因石家庄村太小,所以取七里外大镇振头作为站名。
1904年,正太铁路动工兴建,为进一步压缩开支,缩短线路,将它与卢汉铁路交会点南移至石家庄村东振头站,并且只能筑1米轨距的窄轨铁路。正太铁路竣工通车后,正太铁路员工集资修建了跨越铁路的大石桥,沟通铁路两侧的东西交通,从此石家庄就有了桥西、桥东的地名。
石家庄逐渐成为重要的物流转运中心,慢慢替代获鹿县“旱码头”的物流中心地位而成为交通枢纽和城市崛起的先导。因此,石家庄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正太铁路修筑时,巴黎铁路公司在石家庄村东创建正太总机厂、正太饭店、正太路局办公楼、法国工程师公馆和高级职员寓所,成为近代城市肇兴的标志性建筑。随着大批劳工汇集于此,商业、饮食服务业、钱庄、银号随之兴起。
由于正太铁路是1米窄轨,而京汉铁路为1435毫米国际标准轨,两条铁路不能并轨运行,于是在两条铁路和两座火车站之间,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仓储转运业。从山西运来的物资要从正太铁路火车上卸下,再转运到京汉铁路火车上,才能南下北上。所以,石家庄就形成了以搬运、仓储及其配套产业聚集的集镇。而石家庄村南大桥街一线,形成了以旅馆、客货栈为主的服务业街区;村东则是沿京汉铁路分布的工商业区。到1911年,石家庄及周围街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
1922年,武汉楚兴公司看中了石家庄铁路交通地位和周边产棉区的优势,投资在京汉铁路东侧休门村创建大兴纱厂(后改为石家庄第七棉纺织厂),开创了石家庄机器纺织业的历史,同时带动了铁路以东的发展,逐步将铁路以西的石家庄与铁路以东的休门、栗村连接起来。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不包括休门和栗村)。
因铁路交通而兴起的石家庄,逐渐发展成为一座没有城垣的“新城”。
1925年,直隶省兴起市自治制,探索中国式的城镇建置,当时的唐山、正定、获鹿等11个城镇实施市自治制。石家庄商务会呈请获鹿县,也要求建“石家市”。但因人口不足1万,于是将休门、栗村合并在内。后以石家庄、休门两村名各取一字,建“石门市”。后因人口和城市规模等原因,未能设市而又恢复县管镇的规格建制。虽然“石门”设市未成,但并未阻挡其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工商业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向石门集中。
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军侵占石门,后来将其建成一个军事、交通基地,扶植伪政权。侵华日军为扩大资源掠夺,将石太铁路改建为标准轨,又修筑了石家庄至德州铁路。从此,石太铁路与京汉铁路、石德铁路并轨运行,石家庄交通地位进一步提高。同时,侵略军在市区西北部修筑军事机场,开辟日华大街(今中华大街)及其以西的新市区,大量日本、韩国移民迁入。市区面积发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
饱经沧桑的石门终于在1947年11月12日迎来了新生,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建起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民政权,石门市遂更名“石家庄市”。
1948年,中央人民政府前身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人民礼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中华大街小灰楼创立,第一张人民币在这里发行,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华北大学在正定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礼宾教育事业从这里起步。这座英雄城市,写下了共和国历史上的诸多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家庄成为石家庄专区所在地,辖正定、获鹿等17个县,取代正定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曾被国家列为“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城市。1968年,河北省会迁到石家庄。政治地位的提高,带动了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发展。到1975年,市区人口达50万。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城市建设空前发展。形成了五纵三横的城市主干道格局。2006年确定了主城区与正定、鹿泉、藁城、栾城4个卫星城,构成“1+4”组团空间战略。2009年,河北省政府提出要把石家庄打造成为5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目标。2017年2月9日,石家庄确定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城三区三组团”,正定县、正定新区实施“县区合一”管理体制。
正定历史文化名城终于纳入石家庄城市体系,这是历史文化的回归与整合,正定古城与滹沱河南岸千年古郡的东垣故城,通过子龙大桥连接起来,古城正定挽起东垣故城,而石家庄主城区,与正定古城整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一座火车拉来的新城携手千年古城正定,共同崛起,华北的千年文脉,因子龙大桥与东垣故城连接,完成了千年文化的接续。
这是历史的魅力,这更是文化的复兴。
留住历史之根,留住文脉之源,留住城市之魂,才能展现一座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让石家庄人因对文化的认知而凝聚,因文化的凝聚而更加自信,因文化的自信而更加美丽。(梁勇)
(本版图片由梁勇、武英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