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签满名字、摁满红手印的“喝酒免责承诺书”在网上热传,承诺书称参与聚会的人如果因为酒后造成本人和他人的一切后果,责任由自己承担,跟他人无关。虽然春节假期刚过,但亲朋好友之间少不了聚会喝酒,这种承诺书会有作用吗?(2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新年伊始,人们都选择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与亲朋好友聚会,回顾过去,畅想未来的同时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网上流传着的这份“喝酒免责承诺书”是源自一次同学聚会,承诺书的内容是:如因酒后造成本人及他人的一切后果,与本次聚会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无任何关系,全部后果由我自己承担,本人及家属不得追究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任何责任。这份承诺书不仅签满了名字,而且还摁满了红手印。看来,当事者对这个馊主意都持有认同态度。
中国有句老话“无酒不成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酒情有独钟,“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酒”是现代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酒桌文化呈现畸形发展态势。
亲朋聚会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成为多数人的思想共识,人们习惯于用喝酒的多少作为衡量感情深浅的标准。公关接待时,“酒”成为消磨隔阂、建立信任、获取利益的工具。只要把对方“喝倒”,一些难办的事在酒桌上都会迎刃而解,借于“酒桌文化”让“关系整合”从而达到目的的行为貌似已经达到人们的共识。由此牵出的问题是,频频发生的喝酒致死事件,让本来欢喜的喝酒聚会酿成悲剧,还得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喝酒免责承诺书”自然会引发热议。
“喝酒免责承诺书”表面看是撇清了相关责任,可从法律层面来讲,这种自制的免责约定有无效的可能。如果一起喝酒的人酒后遭受损伤或者死亡的,共同饮酒人存在过错的,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不能完全免责。
在当代文明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文明饮酒,而不是绞尽脑汁去想如何撇清责任,放任饮酒。带着“文明”聚会,把“道德”搬上餐桌,只有这样才能让酒桌文化得到理性回归。(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