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传奇诠释绿色发展的真谛
三代人,55年如一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森林。人不负绿,绿定不负人。大自然没有辜负人的努力和付出——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均沙尘天数为56.2天,如今已下降到10.1天。2016年,北京沙尘天仅有5天。巨变背后,塞罕坝的绿色贡献功不可没。 塞罕坝,在中国沙化荒漠化分布图上,地处风沙前缘的这一弯绿色,却显得弥足珍贵。三代人,55年,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创业、九转功成,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将荒山秃岭修复成“华北绿肺”,塞罕坝代际接力,创造出当之无愧的生态传奇,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真谛。 绿色发展的真谛在于,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种好树,塞罕坝人有一种朴素的生态意识;用好树,塞罕坝人有一种自觉的生态意识。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塞罕坝抱定绿色发展的信念,在开发与保护的考题上,塞罕坝人做出了伟大壮举,只要影响到树,影响到“绿”,钱再多也不挣! 塞罕坝有优良的风电资源,但在引进风电项目时,却明确规定,只能利用边界地带、石质荒山和防火阻隔带,不占用林地,不采伐林木。在旅游接待上,塞罕坝硬是舍弃了不用任何投入就可以落袋的几千万旅游收入,塞罕坝人并非看不上这笔钱,而是算清了开发与保护的大账。用林场党委副书记安长明的话说,如果生态效益没有了,用再多的经济效益也难以挽回,经济账和生态账、小账和大账孰轻孰重,头脑必须清醒。塞罕坝人这种“傻傻的抠劲”,其实就是对绿色理念最朴素的理解。 绿色发展的真谛在于,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循着绿色的召唤,走进茫茫的塞罕坝林海,从每棵树、每个塞罕坝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塞罕坝传承接力、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献,看到了塞罕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远见,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他们抱定信心,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打赢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攻坚战。 “当人与森林和谐共处,能为彼此创造更多价值。”林场林科所所长程顺的一番话意味深长。守住绿水青山,塞罕坝创造了价值难以估量的金山银山——曾经的皇家狩猎场,成为今天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塞罕坝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大型真菌179种。垦荒种树,大自然没有辜负人的努力和付出——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均沙尘天数为56.2天,如今已下降到10.1天。2016年,北京沙尘天仅有5天。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这是塞罕坝人对绿色理念的又一层彻悟。 从因林而生到与林共进,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金山银山,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真谛,昭示着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美好的前景。同时也构建了环境效益造福子孙的宏伟蓝图,呼唤塞罕坝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吕改成) |
关键词:塞罕坝,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