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长城时评 >> 时事快评

让“塞罕坝精神”澎湃起更多“绿色动力”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安子州 2017-08-09 08:54:4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是滦河与辽河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最近一段时间,媒体持续聚焦“塞罕坝”。随着媒体对“塞罕坝”的密集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塞罕坝人和塞罕坝精神,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然而,在历史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誓将荒丘变绿洲,敢叫日月换新天。”塞罕坝用三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满蒙民族风情,形成了国家一级旅游资源。从创新植苗方法,到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从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到造就“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几代务林人的接力和传承,让绿色在塞罕坝生根蔓延,让荒漠再次成为美丽绿洲。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塞罕坝”华丽转身的“密码”是什么?曾经黄沙遮天的“塞罕坝”,是如何实现精彩转身的?“华北绿宝石”为何能够越来越光彩夺目?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中央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多次阐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强音”越来越响亮。从河北实践来看,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全力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行动”“净土行动”,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可以说,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变迁,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因为如此,经过三代人的共同努力,让绿色种子根植每个人的内心,把“老祖宗”留下的一方山水保护好、利用好,向绿色要“发展红利”,让人民分享“绿色福利”,让塞罕坝机械林场绿色发展的实践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绿水青山背后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忠于使命的信念和不懈努力的坚守。从50多年前奋然上林场的369名开拓者,到如今近2000人的守业者,再到感动于塞罕坝人“审视艰苦”、“自‘选’苦吃”的故事,这就是“塞罕坝精神”,它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荒原变成了绿洲,让绿色成为塞罕坝人永恒不变的追求。正如有媒体报道说,经过几代人的植树造林、修复生态,昔日黄沙漫漫、人烟稀少的塞罕坝沙地,已成为百万亩林海和森林旅游新热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和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洞天福地”。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塞罕坝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宝贵精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安子州)

关键词:塞罕坝,绿色,生态文明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