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刘凤敏 2017-07-21 09:29:2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夏日的塞罕坝,林茂草绿,生机盎然。7月15日至16日,刘奇葆同志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时强调,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创造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要把塞罕坝林场作为站得住、推得开、叫得响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典型,广泛宣传学习,推动塞罕坝精神和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激励全国人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2017年7月17日《河北日报》)

  青山不语,绿色为证。上世纪50年代,沙尘暴频袭北京,而距离北京180公里、紧临塞罕坝的浑善达克沙漠海拔高达1400米,较之海拔43米的北京,就如同站在屋顶向院里扬沙。为了扼住浑善达克沙漠风口,1962年2月国家决定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三代塞罕坝人始终“忠于使命,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接续努力、艰苦奋斗,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摄氏度的高寒地区,建造出总面积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构筑了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可以说,塞罕坝让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绿潮的涌动,更有精神的传承,而绿色发展则是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际上,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植树造林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但植树造林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潜。55年来,三代塞罕坝人坚持追求绿色发展之梦,创造了从荒漠“一棵树”到百万亩人工林海的绿色奇迹,每棵树的年轮里都记载着塞罕坝人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记载着塞罕坝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当之无愧。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和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双赢之策,更是未来永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绿色发展考验着我们的发展定力,我们必须恪守绿色发展的“责任红线”,坚决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的行为说“不”,全面开展植树造林和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今,塞罕坝百万亩林海阻沙涵水带来了巨大生态效益,也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每年仅旅游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让人民群众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获得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我们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就是要把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绿色发展的共识度,用对绿水青山的不懈追求,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

  今天的塞罕坝林海绿原、水草丰茂,告别了“黄沙满天飞、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无处不在展现着这片土地上生机勃发的绿色生态,这里的每一个塞罕坝人都是绿色发展的追求者,每一棵树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见证。生态是资源,更是财富。我们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把绿色发展作为永续发展的不懈追求,植根于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生动实践,在燕赵大地立起以绿色发展造福苍生的时代丰碑。(刘凤敏)

关键词: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生态文明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