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塞罕坝精神 让生态文明之花遍开河北
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我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大力宣传塞罕坝林场植树造林的重大成就和感人故事,大力弘扬“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激励全国人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河北日报7月17日) 忠于使命,筑起绿色长城。“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几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迎难而上,矢志不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这个使命都不曾丢掉。从一项任务到55年的坚守,塞罕坝人建造出总面积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构筑了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体现了河北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史,是一部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不忘初心,忠于使命的创业史。 艰苦奋斗,荒原变绿洲。几代塞罕坝人伏冰卧雪,“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营造了112万亩森林,每年为京津地区净化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使塞罕坝再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高岭”,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丰功伟绩,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创业史。他们不仅留下了让人赞叹不绝的美景和享受不尽的天然氧吧,还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绿色财富。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史,是一部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卓绝、永不言弃的奋斗史。 科学求实,一棵松变百万木林。贯穿于塞罕坝的历史,体现在塞罕坝的方方面面。塞罕坝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集5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条件之恶劣世所罕见。55年前,在塞罕坝创业初期,尤其是前两年,造林的成活率只有8%。塞罕坝人从总结出“大胡子、矮胖子”的选苗标准开始,到目前已完成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9类60余项科研课题,累计投入科研经费500余万元……难能可贵的是,一代代塞罕坝人依靠科学求实的探索精神,闯出了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史,是一部老中青三代塞罕坝人在高寒沙地科技攻关、绿色发展的进步史。 绿色发展,托起美丽河北底色。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里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塞罕坝建设绿色家园的坚守,沙化治理,三北防护林的成功,让绿色成为河北发展的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带给人们更多的“获得感”。如今,不仅在塞罕坝,在张家口塞北、丰宁千松坝、围场御道口三地,“再造三个塞罕坝”已经成功,134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在首都正北方形成了一道宽约30公里、长约36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河北大地不断扩展的绿色版图,让河北走出一条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播下一颗生态文明的种子,收获的将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几代塞罕坝人用奉献精神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燕赵大地。如今党员先锋林、巾帼林、青年林、结婚纪念林等成为燕赵大地靓丽的绿色风景,更多地生态文明之花正在燕赵大地渐次绽放。我们相信,在塞罕坝精神的感召下,在全省人民上下一心久久为功努力下,燕赵儿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用对绿水青山的不懈追求,为京津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百姓聚财源,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进程中,不断续写新的绿色传奇,河北大地定会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 |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生态文明,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