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吹开幸福之门
近年来,农村“天价彩礼”备受关注,不时有父母为儿结婚倾家荡产的新闻报出。今年端午假期,在河北省故城县一场普通婚礼却引来当地村民的“啧啧称赞”——新娘竟然没有要彩礼,结婚当天,还带来了一张银行卡。新郎小李退伍后返乡跟随父亲一起做生意,表示“一定要找一个不要彩礼的姑娘”,而新娘小张和新郎认识,并深入交往,一拍即合“结婚不要彩礼,不向农村陋习低头”。 在中国结婚竟然有不要彩礼的地方?当然有。河北故城县这对小夫妻结婚,新娘不仅没要“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婚宴上也没有“8凉8热8碗”,还从娘家带来一张银行卡。一个了不起的新娘,一对了不起的父母,一个靠人品和才华赢得爱情的了不起的小伙子,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无情人贪恋金银”。一场简朴的农村婚礼宛如乡土社会中的一股清流,涤荡开沉疴已久的陋俗,让我们眼前一亮。 有人说,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在天价彩礼比比皆是的当下,一对青年不靠彩礼,不靠父母,用实际行动打破传统婚姻旧俗,靠自己的奋斗开启幸福之门,这岂是标新立异,而是开风气之新。 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生子、当兵、升学等,都要大操大办,尤其是农村结婚彩礼水涨船高不断加码,“儿子娶个妻,爹娘扒层皮”,已经成为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突出问题。河北广平县流行“一二三四五”:一个院落、两层小楼,百元钞票三斤、四轮汽车、男方父母不超五十岁,超过五十岁再加钱……为了帮助儿子娶媳妇,许多农民家庭不得不“举全家之力”甚至借外债;高龄农民工从事高强度、高危险系数的工作。天价彩礼的泛滥,不仅挑战公序良俗,恶化农村社会风气,加剧家庭矛盾,影响农村稳定,还会导致已脱贫家庭再度返贫。“脱贫不易,小康更难;喜结良缘,毁于一旦”,这句民间顺口溜反映了农村“天价彩礼”已成为贫困地区奔小康路上的“拦路虎”。 面对变了味、走了样的陋俗,以及一些迷信化、低俗化的风气,亟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先进文化予以重塑。只有构建一个更健康、更文明、更现代的文化环境,才能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抵御低俗之风,让人民群众在良风善俗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河北省各地在推动农民“增收入”“富口袋”的同时,同步推进“健精神”“富脑袋”,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培树文明乡风。衡水市各村的红白理事会,把全村婚丧嫁娶统一管起来,村民食堂、流动大锅台不仅让村民真正尝到了甜头,更“烹饪”出了节约、和谐的良好村风。目前,河北正在全省范围开展每个村建设一个村民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每年评选表彰或复检一次“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的“十个一”活动,弘扬新风正气,狠刹不良风气。 仅靠一对青年力量有限,但他们何尝不是一个风向标,在悄无声息地引导着一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塑造着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生活”的理解。文明乡风重在实践、贵在养成。近年来,河北各地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依托文明村镇创建形成鲜明导向,依托传统节日弘扬文明新风,依托重点人群抓好示范带动,大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之风。燕赵大地,广袤沃土,文明乡风劲起,美丽乡村入画,到2020年,全省农村整体将实现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文化生活美,行政村、乡镇中50%以上的村和乡镇达到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的标准,其中每个村镇都要符合移风易俗要求。文明新风“吹散”陈规旧习,吹开幸福之门。(魏金改) |
关键词:农村,天价彩礼,文明乡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