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让协同创新的引擎轰轰响起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在一域而在全局,不谋短期而谋长远,其关键在于协同创新,依靠创新驱动提供强大动力,依托技术、资本、市场等纽带,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从2月20日起,《河北日报》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系列报道,记录三地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做法、成效。三年来,河北省主动与京津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对京津创新要素的承载力,从发展众创空间到谋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各类众创空间200余家,吸引了1300多家京津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河北,在协同创新上不断迈出新步伐,一条“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链条正加速形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创新则是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引擎,强调的是京津冀三地之间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从根本上讲,协同创新是一种致力于京津冀三地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以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这一重要论述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明确了努力方向和基本任务,唯有让协同创新的引擎轰轰响起来,才能不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一个人的游戏”,三地都要牢固树立起“一盘棋”的发展意识,不仅需要着眼全局来谋划,更需要在全局中看清、找准自己的位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京津冀三地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密集、创新要素富集,但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下,京津冀三地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之一。仅从产业结构分析来看,京津冀三地差异过大,北京进入了服务业为主的阶段,天津与河北第二产业仍然占比较大,如果各自孤立发展,就很难形成配合,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也只能沦为空谈。从这一点来看,要让协同创新的引擎轰轰响起来,就要拆除发展理念上的藩篱,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推动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谁先跳出“一亩三分地”,谁就能加快创新发展,谁也就能更好地种好“一亩三分地”。 当前,河北正处于重大历史机遇最为集中的时期,处于各种优势最能有效释放的时期,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最为紧要的时期,处于发展跨越提升最为有利的时期,特别是中央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国家层面布局展开一批重大历史性工程,比如,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北京携手张家口承办冬奥会、国家推动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都将给河北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势能。因此,我们要立足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搞好与京津的精准对接、深度对接,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和示范推广能力,深化协同发展体制改革,支持重点区域、重要领域、重大平台先行先试,真正建设好集中承载地和战略合作平台,有效吸引京津创新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以协同创新推进走好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发展新路。 毋庸讳言,京津冀协同发展,绝非简单的产业对接,而是要打造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但河北是京津冀三地中明显的“短板”,而科技创新又是河北最大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偏重,质量效益较低,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不快。如果科技创新问题解决不好,发展动力不加快转换,协同创新就很难做到。因此,要让协同创新的引擎轰轰响起来,当务之急就是要千方百计加快补齐科技创新这一“短板”,知耻后勇、奋起直追,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要形式,借助北京研发的“大脑”功能,加强与京津进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推进京津科技成果加速在河北落地转化。仅在2016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成交额就达到93.2亿元,是2013年的2.4倍,年均增长33.9%,京津冀区域内创新要素的再配置大潮已初现端倪,京津科技创新要素正向河北加速聚集,协同创新的引擎已经发出值得期待的轰鸣。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从“一亩三分地”到“一盘棋”的理念统一,从“轨道上的京津冀”到“蓝天下的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从科技合作到高端产业的精准对接,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大格局正在形成,而河北未来的发展,关键在创新,出路在创新,潜力也在创新。因此,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争一流的使命感,让协同创新的引擎轰轰响起来,向创新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创新要潜力,走进协同发展的春天。 |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创新,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