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互认”助力打破”人才壁垒”
2月17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在廊坊举行。会上发布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十三五”专项工作计划》。根据计划,三地将重点推进教育领域非首都功能疏解合作、基础教育合作、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等10个重点项目。(2月18日《河北日报》) 自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作为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在这一顶层设计的大背景下,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已经逐步突破一个又一个“壁垒”。 协同发展并非同步发展,其实际意义更多是带动发展,对于京津冀三地来讲,大家资源不同、优势互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进步,必须取长补短。通过基础教育合作、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等10个重点项目,将逐步推动三地教育协同发展。 众所周知,北京顶尖高校云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种百年名校代表了中国高校建设的顶尖水平,科研院所更是“不胜枚举”,全都是中国的一流水准,培养出的人才更是源源不断地输向祖国建设的各个角落,在每一个最顶端的学术成就面前,几乎都能见到北京人才的影子。天津同样拥有很多知名的高校,在革命战争年代,南开大学更是享誉海内外,后来,更是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对于教育水平相对处于劣势的河北来讲,教育协同发展,意味着人才培养水平将逐步提高,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机遇。 学分互认,通俗意义上讲,指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不同高等院校之间,互相认可学生跨校所修的学分。对于三地来讲,学分互认的意义不是简单的学分认可,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更是一种学术氛围的感知,更是学习动力的提升,更是一种人才的带动发展。可以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感受到北京、天津浓厚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长期以来,“人才壁垒”是制约经济社会更加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有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并非出自名校,导致在人力资源市场无法找到更多合适的机会,与其他名校毕业生相比较,进入职场,在起点上就不公平。但是,国家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各行各业需要人才的种类不同,导致培养模式也存在差异。而社会上长期存在的“唯名校论”给人才的充分发展和自由流动设置了障碍。京津冀协同发展让我们看到教育公平、人才起点公平的各种可能性。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将成为全国各省市打破“人才壁垒”的范本。各地经济社会运行情况不同,水平存在差异,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人才队伍建设均各有特色,却可以优势互补。京津冀高校“学分互认”等教育举措,将为党管人才提供鲜活的现实经验,必将丰富国家的人才政策,真正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逐步成为现实。(田小典) |
关键词:学分互认,人才,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