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据《太史·太宗纪》记载,宋太宗淳化四年二月,“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碰巧这天风雨交加,天气非常寒冷,宋太宗又宣布,派遣“中使”再赐京城“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孤寡老人有了米炭,就等于有了生活的希望。于是“雪中送炭”的故事就流传开来,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温暖人心。 1月1日至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到全省扶贫任务最重的张家口坝上地区进行深入调研。他强调,要真情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做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民生工作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这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进入2017年,距离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让所有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应有之义。让贫困群众都不掉队,是奔向全面小康路上须答好的一道考题。 全面建成小康,改善民生是最直接、最温暖的诠释。站在2017年新起点眺望未来,河北省民生建设面临着更进一步的挑战。比如,人民群众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脱贫攻坚面临不少难啃的“硬骨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很重等。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唯有朝着更高的目标,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谋划好、落实好各项改善民生的举措,才能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扶贫是最重要的民生工作。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河北还有310万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唯有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这里的关键是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我们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统筹抓好“五个一批”工程,分类施策、综合发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任务落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逐户逐人做好工作,研究完善贫困群众医保政策,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坚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把脱贫攻坚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全面小康,不能仅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满足群众的愿望和期待。今天,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是人民热盼改善的民生领域,是人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只有增强为民利民便民观念,从点点滴滴做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问题,着力解决群众饮水、行路、用电、环境卫生以及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实际困难,才能让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过得舒心、玩得开心,人民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小康”如同一个瑰丽的梦想,时刻萦绕在亿万中国人的心头。情怀是生命的风帆,责任是事业的引擎。只要我们拿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的韧劲,就一定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全面小康的梦想照进现实! |
关键词:小康,脱贫攻坚,经济 |